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7-25 星期五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破解技术难题 以发酵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在我国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浪潮中,保障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乎国家食品安全与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命题。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肉品科学与技术团队在负责人靳烨教授的统筹指导下,勇担使命,在牛羊肉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其中,田建军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怡领衔大学生创新创业“羊帆启航”团队(以下简称“‘羊帆起航’团队”)以家国情怀为底色,聚焦牛羊肉产业发展核心命题,用专业知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度挖掘微生物发酵与生物酶解技术潜力,成功开发数十种新型发酵牛羊肉制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为推动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维研究,突破行业技术瓶颈,践行科技报国使命

  肉品科学与技术团队依托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优势与资源优势,多年深耕牛羊肉领域研究,团队勇于创新,积极引入前沿科技手段,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整合分析技术,解析了蒙古羊在宰后成熟过程中的关键代谢物动态演变图谱及其调控通路。这些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从分子层面揭示了羊肉品质形成的核心机制,还为标准化科学养殖提供了指导方案,为定向调控、品质提升和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驱动了羊肉加工产业的技术革新与升级迭代,持续为提升我国畜产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注入科技动能,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崇高使命。

  技术突围,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书写科技报国答卷

  “羊帆起航”团队实现从菌株选育到产业服务的全链条创新,靶向解决行业痛点,建立“感官—安全—营养”三维筛选模型:从500余个样品中筛选出543株菌株,优选复合菌株,以“定向筛选+智能驯化”为核心,突破肉制品发酵剂被国外垄断这一痛点,分离自传统发酵肉制品中的乳酸菌具有生产γ-氨基丁酸、脂肪酶、蛋白酶,促进风味物质形成,抗氧化,抑菌,发色等特性,破解了传统发酵安全与口感难以兼顾的难题,针对菌株特性定制保护剂,保障菌株活性,实现国产菌株对进口菌株的替代。团队成员深刻理解国家需求,将个人科研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产学研融合,打造闭环生态服务模式,助力产业持续发展

  “羊帆起航”团队践行“企业命题—师生解题—成果反哺”模式。在实验室研发阶段,工艺化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但在企业扩大生产阶段,因设备、原料等多因素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团队成员王怡、韩军、王待巽深入生产一线,扎根基层,累计驻厂49天,实时推动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成功攻克产品稳定性难题,以“精准定制+驻厂服务+持续迭代”的模式,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用实际行动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为产业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彰显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育人创新,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传承家国情怀火种

  “羊帆启航”团队负责人王怡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实践能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她带领团队深入风干肉多个产区,扎根基层,对3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调研,精准把握行业技术需求。在学术与科普领域,团队成员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前沿知识;活跃于国际级、省部级学术论坛,与行业专家交流探讨,推广发酵肉制品创新成果。作为科普教育践行者,团队成员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巴彦淖尔市等地,为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用生动的讲解,推动专业知识从实验室走入大众视野,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赋能。

  教育改革,挖掘精深加工背后的重要价值,谱写教育发展新篇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项目实践强化产学研协同,让学生在解决牛羊肉产业核心技术难题的过程中,锤炼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推动人才培养从“论文导向”向“解决产业真问题”转型,实现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新人,为国家输送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注入人才动力。

  “羊帆启航”团队深知科技创新对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团队以“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实干精神,践行“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打破肉制品发酵剂垄断,推动传统工艺革新,以扎实的科研功底和深度的产教融合,为肉制品精深加工领域开辟了新路径。

  (孙芮君 谢文亮 刘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破解技术难题 以发酵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孙芮君 谢文亮 刘茹2025-07-25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