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原测量工程系)深耕三十余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擎,构建起“德育引领、竞赛驱动、科研反哺、产教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培养出6000余名测绘领域骨干人才。 师德筑基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测量工程系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建立《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评聘“一票否决”体系。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师德传承链”,创新实施“‘双导师’德育共同体”模式,培育了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测绘工程系构建了“测绘+思政”课程矩阵,在“工程测量学”课程中融入“高铁测绘中的中国精度”案例,在“卫星导航系统”课程中讲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主创新历程”,累计挖掘50余个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金双根教授领衔的“测绘学概论”课程,其“从空间大数据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铸牢数据主权意识。该系列教学成果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竞赛砺能 打造赛教融合的匠心培育路径 测绘工程系于2009年承办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近20年来,大赛累计培养优秀人才1000余名。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中,测绘工程系荣获各类比赛奖项58项,获奖率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大赛20余名专业教师面向70余名参赛队员开展了长达3个多月的集中指导训练,取得了优异的育人成果。在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备赛期间,参赛学生遭遇算法瓶颈,指导教师连续10天不间断指导,每天连续6小时的代码分析与调试成为师生对话的特殊印记。 科研反哺 形成聚焦学术前沿的育人转化机制 测绘工程系依托智能测绘与时空服务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将国家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接触到星地协同观测等技术,更能亲耳聆听“我们必须把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科研初心,形成了“大科学家上基础课”的“科研思政课”模式。 测绘工程系依托国家自然资源部门矿山时空信息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等8个科研平台,开设“AI+测绘”“区块链+地理信息”等交叉课程。在“无人机应急测绘系统”研发中,学生组成攻关小组,攻克灾后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实现20分钟内生成高精度救援地图。这种“真问题、真团队、真成果”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系统思维与协作能力。 产教融合 搭建职业素养的实景培育场 测绘工程系大力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近5年,在企业导师出具的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中,“责任意识”“吃苦精神”“团队协作”3项指标优良率均超95%,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育人闭环。 测绘工程系建立“行业大师进课堂”长效机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等21位行业领军人物开设“测绘名家讲堂”。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在授课时展示的“不同年代测绘仪器对比箱”成为鲜活教材;南方测绘集团副总裁郭宝宇在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时,坚持“每个数据必须现场校核3次”的工作标准,让学生深刻理解“测绘人的底线就是数据的生命线”。这些行业专家的亲身示范,将工匠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展望未来 在时代坐标系上锚定育人新方位 测绘工程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将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实施“师德先锋培育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重大工程实践,将野外作业时长、社会服务成效纳入师德评价体系;二是构建“智能测绘”课程群,增设“数字孪生技术”“时空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建设虚拟教研室开展跨校协同育人;三是开展测绘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测绘外交官”。 在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工程系的育人图谱上,200余项国赛奖励是显性的育人成果,而更深层的精神内核,是教师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育人自觉。教师带领学生在野外采集数据、在实验室为学生调试代码,企业导师在项目现场手把手进行示范指导……这些师德践行的生动场景,如同测绘仪器的水准泡,始终校准着人才培养的价值坐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支以德为尺、以技为度的教师队伍,正以坚定的步伐,在培养“心中有国、眼里有光、手里有技”的新时代测绘人的征程上阔步前行。(袁占良 何荣 蔡来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