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目标,立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解中国、表达中国、融通中外、沟通世界”为学科使命与育人理念,创新构建了“外语+国际传播”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成功获批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新时代‘外语+国际传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该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精通外语技能与传播理论、具备跨文化沟通素养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人才支持。
课程筑基:三维融合模块重构与课程创新
基于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求,学院系统构建了“外语能力+传播素养+国别知识”“三维一体”的融合型课程体系,以“语言为基、传播为用、技术为翼、价值为魂”为核心理念,实现从单一语言技能培养向复合型对外话语能力建构的转型升级。
课程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设置“中国文化概要(英)”“中国典籍英译”“中国粮食文化(英)”等文化传承类课程;开设“智能翻译技术”“河南非遗文化与国际传播”等技术赋能类课程,提升多模态传播能力;增设“西班牙社会与文化”“丝路贸易与文明互鉴”等国别区域类课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在知识维度上,致力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能力维度上,强化多模态内容生产、跨平台精准传播、智能工具应用及舆情研判能力;在素养维度上,涵育政治定力、文化转码力与全球对话力。通过三维深度融合,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支持。
实践赋能:“政校媒企”多元联动与协同育人
学院创新构建“政校媒企”四维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共同体。与河南省委外事部门共建“少林功夫外译研究中心”,与河南省社科联共建“中原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形成“政府部门指导—高校研究—媒体传播—企业实践”的联动机制。与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郑州报业集团对外传播融媒体中心等多家权威媒体建立融媒体实训基地,与商务部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郑州市体育部门、河南省对外援助培训中心共建志愿者服务实践项目,构建覆盖国际传播全链条的实践教学网络。
在协同育人机制支撑下,学院学生深度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河南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学院学生积极服务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获评“特殊贡献单位”;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出彩河南”双语志愿服务项目中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在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获省赛特等奖与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学生参与第四届“讲好河南故事”外语演讲大赛,制作的《行走中原》英文视频片在海外网络平台发布后,获得热烈反响。学院毕业生袁海厅立足驻外实践创作的英文小说The Lucky Men Bar,被中国驻外机构推广,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了积极力量。
科研促效:项目驱动学术育人与传播输出
学院构建“项目驱动—团队孵化—成果转化”的链式培育机制,打造“研究—翻译—传播”“三位一体”的国际传播学术育人模式。学院连续主办“中华典籍外译及国际传播专题论坛”“中国武术文化外译与传播国际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构建常态化国际学术对话机制。师资团队入选河南省高级翻译人才库与全国多语种翻译人才库。科研团队围绕中医药文化、河南非遗文化、武术文化、黄河文化、豫剧文化等国际传播领域,获批国家级别及省级研究项目多项,形成特色研究矩阵。建设“全球文学地理与跨文化互鉴研究创新团队”“粮食数字人文、翻译及国际传播创新团队”“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等,实施“本硕贯通式”团队科研训练计划。
学院师生承担河南省委外事部门“翻译河南”工程项目,完成“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之《少林功夫》《中原粮谷》英文译著,获评“2020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完成《神工匠心——中国古代象牙雕刻》三卷本翻译工作,签约劳特利奇《鱼国之谜》中国历史考古英译项目,致力于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孵化、成果转化,学院以科研反哺教学、以学术赋能育人、以成果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从学术研究到人才培养,再到文化国际传播的闭环生态体系。(黄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