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住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2022年,四川省马尔康中学校抢抓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在措施上求实效,在模式上重创新,推动“输血”与“造血”并行,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套“可延续”的学校管理经验,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夯实信仰之基 在锤炼党性修养上发力 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帮扶工作目标明确、方向坚定。马尔康中学校根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部署,继续完善“省级统筹、州县统管、学校统抓”工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组建帮扶教师临时党支部,定期开展各项政治学习,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帮扶团队和帮扶教师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站位。 提升执行效能 在健全治理体系上发力 构建赋能型学校治理体系是提升帮扶执行效能的必由之路。马尔康中学校针对学校原有制度碎片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将工作重点聚焦在学校发展核心问题与师生成长需求上,围绕“规范+激励”双轮驱动系统梳理并完善制度体系,持续提升学校治理效能以激活学校发展动能。成功组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工作专班,制定争创省一级示范学校(特色型)时间表和路线图,以目标引领学校高品质发展。牵头完善帮扶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清单制”管理体系,制定学校章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程序、帮扶教师日常管理与考核等10余项制度146项流程,以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激活内生动力 在磨砺教师素养上发力 教育帮扶不仅要派出教师教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受援学校教师提供高质量培训。马尔康中学校坚持推行“引智+赋能”双轨培养计划,借助“青蓝工程”“五型课堂”“三型教师”等机制,构建9对“师徒相授”关系和2个“团队互助”小组,在“共研、共治、共建、共评、共享”中打造高原教育生力军。向外借,加强与绵阳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崇庆中学等帮扶联系,先后选派赵艳红等41名行政人员跟岗学习,赵于洋、阿海诗洛等17名教师参加“崇双联盟”同课异构赛课活动,在交流中更新教学理念,在碰撞中优化育人方式。促内升,承办5场州级教育教研活动,显著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目前,学校成功申报1个州级名师工作室和1个菁英工作室,获评正高级教师3名,在全国省州级论文、赛课、科创等竞赛中共获奖180人次。 助力特质发展 在打造班级特色上发力 学生是帮扶工作的直接对象,马尔康中学校大力实施分层、分类班级建设,创新构建“小班化、精准化、品牌化”特色班级培养模式,以“小班级”撬动“大教育”,实现了班级有特色、学校有特质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引入优质资源,开设“C++编程入门”等特色课程,构建“基础+拓展+实践”三级课程体系,着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思维活力。实施精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色班级,建立“动态分层、个性辅导”教学机制,形成了“比学赶超”浓厚氛围,班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推动内涵发展 在提升教学核心上发力 教学质量提升是帮扶工作的核心目标,马尔康中学校以办学质量提升为主攻点,依托优势强“扶智”,汇集资源多“输血”,成功托起了学校的“教育梦”和学生的“大学梦”。狠抓教学质量,秉持“聚焦主业、全员抓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教学思路,持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二次备课,成功实践“五型课堂”,稳步推动新高考综合改革,近年来学校为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行体教、艺教、科教融合战略,制定实施“一生一体一艺”计划,积极开展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全年共有38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 亮眼数据强信心,捷报频传增底气,学校帮扶工作实绩先后被《四川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在阿坝州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面向未来,马尔康中学校将继续以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为引擎,多维度、多形式叠加帮扶效果,赋能学校管理和师生成长,继续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勇 李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