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5-07-07 星期一
厚植中原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郑州大学构建多维度通识教育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大同的文化气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品质、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中庸辩证的思维方法,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作为地处中原文化核心区域的高校,郑州大学以“培根铸魂、知行合一”为理念,将厚重的中原文化深度融入通识教育,形成了课程体系化、实践常态化、开放多元化、教育数智化的文化育人路径,涵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造就了郑大人包容宽厚、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孕育了“求是担当”的校训,形成“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构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通识教育“郑大模式”,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大方案”。

  体系化课程:筑牢文化根基

  郑州大学以“精神塑造、人格养成”为目标,从中原文化的演化图谱中,传承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汲取厚德载物的坚强底气、誓死不屈的铮铮骨气、生发扶摇的鲲鹏志气。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允执厥中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宗旨、革故鼎新的精神等中华文明基因密码涵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七大主题通识课程群,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累计开发41门优质课程,其中国家级别课程9门、省级课程17门。“走进中国”“中西文化鉴赏”等4门慕课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国际化课程,辐射全国138所高校、21万名学子。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注重文明交流互鉴,开发“中西文明对话”等课程,打造兼具“中原底色、中国精神、全球视野”的“金课”体系,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育人格局。

  常态化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郑州大学坚持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将中原文化融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与人文实践,通过“文化浸润、实践强化、交流赋能、评价优化”四维路径,将育人场景从课堂延伸至社会。校内建成“问鼎中原”“楚河汉界”等15处文化景观,营造浸润式文化育人硬环境;打造杏坛文苑、国学知识竞赛等35项校园文化品牌,铸就校园文化软环境。校外依托嵩阳书院开展“书院文化之旅”“嵩阳书院游学会讲”等人文实践活动,发起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推动资源共享实践共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6年来吸引17.2万名学生参与。以“行走的课堂”强化使命担当,如“重走穆青路”实践项目两次亮相国家重大主题成就展,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范本。

  多元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

  郑州大学以文化传承传播赋能国际交流,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深化文化认同,培养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使者,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彰显了文化育人的辐射力。把中原文化纳入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课程体系,定期组织中外大学生、港澳台侨生、留学生开展人文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化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彰显中华文明魅力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参编“中华源·河南故事”双语丛书14部,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感知中原历史文化”中外大学生夏令营,面向近百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设健身气功民心通大讲堂,面向港澳台学生组织“中原文化行”等活动。15万名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提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1200名港澳台学生提高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6900名外国留学生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数智化赋能:创新育人生态

  拥抱数智时代,郑州大学率先部署本地化“DeepSeek”大模型,支持复杂推理与个性化学习,利用AI开展数智化一流课程建设,开发知识图谱类、AI助学类、AI助教类等课程,立项建设“中原城市文化”“黄河治理与文化传承”等116门课程。积极开展数字化课程教材建设,立项建设《剧透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文化》等26本新形态实验教材。依托“厚山链”区块链平台,联合5所高校实现通识课程资源共享,5万名学生完成学习。数智技术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为通识教育注入新动能。

  通识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重在润心育人。郑州大学以中原文化为根,以创新实践为脉,构建了“文化浸润—实践强化—开放传播—数智赋能”的多维度通识教育体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在守正创新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

  (吴艳利 陈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厚植中原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吴艳利 陈帅2025-07-07 ——郑州大学构建多维度通识教育体系 2 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