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智能工程学院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工科学院,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及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为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产(行)业契合度不够、学生品德与学识培养均衡度不够、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不足等问题,培养能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德才筑基、智启未来”为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学院依托202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研究——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实施“一线两翼三驱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线引领抓目标,两翼齐飞促养成,三驱联动育能力,四合共融构体系”,具体包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品德和学识培养为两翼,借助“课堂教学、科创实践、社会实践”三驱联动育能力,通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一个开放包容、高效协同的教育生态体系。“一线两翼三驱四合”的育人模式有效实现了目标导向与过程培养的统一、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坚持“五育”并举 实现品德学识并进 学院积极落实学校“五育”并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部署,广泛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红色教育主题班会、劳模精神宣讲、禁毒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精神、发扬传统美德,争做新时代好青年;通过举办头脑风暴创意挑战赛、大学生创意市集、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各类科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举办篮球比赛、校园乐跑、课间广播体操等活动,倡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锤炼意志;通过举办摄影大赛、音为“AI”歌唱比赛、读一本好书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文艺活动,提升人文素养;通过举办最美寝室评比、赴企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通过以上育人实践,成功构建了学院品德培养与学识增长齐头并进的育人新格局。 实施三驱联动 保障学生能力提升 学院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科创实践+社会实践”三驱联动培育学生能力,形成“以教促学、以赛促创、以践促能”的良性循环培养机制。推行“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合知识图谱、AI助教、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及各类型科创活动,尤其是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马工程”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履行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自我管理及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科创实践+社会实践”三驱联动,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全面,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更强。 促进交叉融合 推动专业转型升级 学院现有机械类、汽车类5个本科专业,主要服务于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中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装备制造产业链。近年来,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形势,学院深入推进专业交叉融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助力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相关举措包括:设置“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汽车市场挖掘与营销”等课程,提高学生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能力;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服务”“智能装备设计”“智能装备制造”等体现“智能+机械”“智能+汽车”专业特色模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定期举办跨学科学术讲座、组建跨学科学生科创竞赛团队,提高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度和跨界融合创新能力;组建“智能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等跨学科科研团队,促进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学院形成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和汽车专业群的专业布局,体现了明显的“智能+”特色。智能制造专业群致力培养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光电产业)和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人才,汽车专业群致力培养面向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后端的应用型人才。专业的交叉融合和转型升级增强了专业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为学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 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与欧菲光集团、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江西省汽车工程学会等龙头企业及行业组织共建产业学院。依托在机械制造、汽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产业学院锚定江西省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光电产业的发展需要,探索校、政、企、行深度协同育人的“六共”新模式(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育、共同向产业赋能),致力于打造一个光电传感器智造,通过强化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智能光电传感器与智能汽车终端软硬件融通来促进汽车智能化,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 通过探索实践,产业学院形成了“四进三转二闭环”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四进”即将科研成果写进教案、将技术开发融进毕业设计、产业教师进课堂、课堂教学进企业,推动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三转”即将毕业实习岗前培训转化为实训项目、将企业导师技改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将企业产品创新转化为学科竞赛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二闭环”即基于CDIO的课堂教学监控闭环和基于OBE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闭环。通过实施“四进三转二闭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加快教学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引入教学内容,开设基于真实应用情境的实验(训)项目。引导教师由传统讲授向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等翻转教学转变,加强过程性考核,突出能力培养。加强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利用“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等智慧教学平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数智赋能改革传统教学形态,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深入开展示范教学、公开教学、教学研讨会、教学反思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推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并将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实施“导师结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高水平教学竞赛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及课程思政质量标准等制度文件,打造核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深入开展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针对创新精神、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开展劳模大讲堂、工匠进课堂等活动,并在实习实践环节中融入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将红色精神及劳动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努力打造“思政+专业+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 优化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遵循OBE教育理念,构建“一个中心、八大系统”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深入开展考试改革、严抓毕业论文质量,不断强化质量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学院日常巡课、二级督导听课巡课、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及学生评教等工作,对教学各环节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的质量管理及监控,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开展教师培训、举办主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努力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五自”质量文化氛围,建立“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的持续改进闭环机制,通过常态采集、动态评价、实时反馈,落实质量改进责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确定了“一线两翼三驱四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完成了传统工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升级。目前学院拥有汽车服务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及省一流专业、4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光电产业学院及30余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近3年来,教师在教学竞赛获奖、教学改革课题申报、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立项、一流课程及科研项目立项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及获奖数量均有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范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