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文化传承为使命,通过教育培养、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的人才。2007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项目,在古籍整理、方言保护、非遗传承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立足区域特色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院大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等设计构建了以区域文化传承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文学院开设“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古代巴蜀文学文献”“民间文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必修课,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专业课中加入巴蜀文学和文化专题、西南官话和四川方言专题,如《史记·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巴志》《蜀都赋》《司马错论伐蜀》《水经注·巫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等有关西南地区地理风物、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篇目,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团队获批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办“巴蜀文化传承与研究”新文科实验班,构建区域文化系列课程体系,“巴蜀文化专题选讲”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成果“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体系在当代高校的建构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另外,学院还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的文化传承路径,编写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国学教材及家长用书,参与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文化进社区,举办“中华文化系列大讲堂”“天府人文”百场讲座,承办“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等大型活动。 搭建研究平台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学院秉持“传承文化薪火,弘扬学术精神”的理念,为深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学院依托学术基础与研究优势先后创办了《大西南文学论坛》《华西民俗研究》等学术集刊。刊物聚焦中华文化经典作品、地方方言与民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等主要研究方向,刊载高校师生研究成果及各级基金项目成果,致力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搭建这一学术平台,学院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除此之外,学院与省内研究院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并在此举办学术会议,使之成为地方院校的高端文化课堂,如依托“巴蜀文化专题选讲”国家精品课程,组织院内外专家定期开展“蜀山讲坛”,对巴蜀以及其他文化区的历史、文学、文献、语言、民俗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全校师生浸润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当中。 加强宣传推广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自2012年以来,学院团队教师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广汉校区、新都香城中学、青白江富洪益海小学以及成都市文化馆等地,先后以“四川方言与民俗”“巴蜀牌坊”“遂宁民俗文化”“四川的客家人”“巴蜀山歌”“川江号子”“守望家园”等为题,开展了150余场以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和专题片展播活动。展播影片全部是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收获良好反响,吸纳了一大批年轻学子参与到区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中。通过实地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带领在场师生诵读国学经典、行拜孔礼等方式,让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他们成长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使者。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文化宣讲团,在金沙讲坛、巴蜀讲坛等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组织川师大讲堂、名师讲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大讲堂”,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古代文学经典、四川民歌方言等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依托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以及多元化的文化宣传渠道,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吸引了更多人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还将继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切实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塑造具有“川师”特色的文化传播品牌。 (周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