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亦强调以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对以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急需借助人工智能在教学模式创新与产教深度融合等领域的升级赋能。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型育人模式,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新路径,构建起“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闭环。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纽带,整合学科资源与产业需求,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在人才输出维度,学校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数据、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资源整合 校企协同实践平台的多维搭建 为深化校地合作、落实自治区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要求,玉林师范学院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校企协同实践平台体系。2024年,学校不仅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并规划建设超算中心,还与陆川县共建“玉林师院—陆川县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该中心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聚焦陆川县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技术攻关、场景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关键领域,重点推进陆川猪产业、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技术、科研等专业优势,以全新模式构筑校地合作新格局。 近年来,学校联合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先后共建玉林产业技术研究院、玉林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智慧农业、智慧教育等四大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人形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和具身智能通讯与算力创新基地。这些平台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场景示范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 课程革新 产教融合导向的教学体系重构 为有效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推动学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玉林师范学院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学校联合玉柴集团等企业开发AI通识课程,推行“硬科技+真场景”培养体系,制定跨学科项目制课程,并将路演竞赛与国家级别创新创业赛事对接,实现实验室技术攻关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导师护航、“零成本”创业支持与跨学科项目实践。这一举措既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要求的重要行动,也是抢抓DeepSeek(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热潮机遇、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建立教育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一步。基地依托学科优势与科研资源,聚焦人工智能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着力打造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高地。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联合行业力量打造区域性教育创新高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数智基因”。 协同创新 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实践路径 玉林师范学院通过多元化路径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学校承办“八桂科技讲坛——广西人工智能学会年会”,以“桂智赋能,数创未来”为主题,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融合创新;参与共建北流百香果科技小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承办广西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广西高校教育数字化论坛,共议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参加“同桂同德·智创未来”中德产业园与产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峰会,初步达成在玉林共建中德产业研究院的意向,以推进玉林市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此外,学校还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例如,学校与广西新影响禾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升级,与浪潮集团广西公司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通过以上产学研合作,学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双向赋能 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 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学科领域,致力于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双向赋能。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行业资源与技术指导,助力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保障。学校领导多次带队调研,深入了解各企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及玉林市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展开交流探讨,为玉林师范学院打造“立足桂东南、服务大湾区”的特色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通过合作交流、签约等方式,学校与玉林市以及多家企业在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融合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共建实验室与创新中心等举措,学校在推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为自身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搭建校企协同实践平台、重构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研合作路径和构建长效机制,能够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教融合将不断深化。玉林师范学院将通过思想引领、学习提升、实践探索、机制保障和文化建设,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在学校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创学校人工智能应用工作的新局面。 (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