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好研究生思政课,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改革试点,深耕6年构建“问题导向—专题深耕—课题研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向知识传递”到“研创能力培养”的质变。 问题导向:让理论从“云端”落地“指尖”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思政课教学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与热点问题,打造“重大热点问题库”,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探究的具体议题。例如,围绕“共同富裕”这一宏大主题,分解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路径”“数字经济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等具象问题,通过课堂辩论、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为强化问题与专业的联结,学院鼓励不同专业研究生结合学科背景自主设问:工科生聚焦“新能源技术的伦理边界”“碳达峰碳中和”,文科生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非遗活化路径”,形成“一人一题、一题一研”的探究式学习格局。近3年,学生自主提出的300余个问题中,三分之一转化为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问”的转变。 专题深耕:让教学从“平铺直叙”到“精准滴灌”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摒弃“教材章节全覆盖”的传统模式,以“订单式专题”重构教学内容,根据研究生认知特点提炼出10个核心专题、235个核心问题,如“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等。每个专题均采用“理论框架+案例解析+行动方案”三维教学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中,教师结合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山东担当”专题,纳入东平湖生态修复、聊城“大运河遗产”城市转型等本土案例。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中,教师既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本质要求,通过对比西方现代化模式,解析“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等理论创新点,又引入聊城在“两河明珠”城市建设中推进产教融合的鲜活案例,更引导学生围绕“研究生如何参与科研攻关”制定个人规划。 为提升专题的时效性,学院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最新精神,每年更新30%的教学内容,并邀请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题设计,形成“专题讲授—案例研讨—政策模拟”的沉浸式学习链条。 课题研创:让成果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课题研究作为理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行“思政+专业”双维度课题制,学生既需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理论型课题,也可选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优化”等应用型课题。组建课题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形成的《黄河沿岸红色资源开发调研报告》《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基层的激励机制构建——基于聊城大学的实证分析》等20余份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纳,“身‘历’其境: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传统节日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实践路径研究”“头雁领航群雁飞:全国先进农村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调查分析与经验启示”“‘遗’启助残——葫芦雕刻技艺助力残障人士就业一体化服务”等8项课题在省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 为保障研创质量,实行“双导师”协同指导,思政课教师把控理论方向,专业导师提供方法支撑。例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课题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视角,剖析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逻辑与价值导向;地理与环境学院导师则指导学生运用先进技术,分析黄河聊城段水体质量变化数据,并搭建数字治理模型,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实现“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实践应用”的闭环。近3年,学生累计完成课题成果200余项,100余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 从“问题”中找方向,在“专题”中悟原理,于“课题”中见行动——聊城大学的实践证明,研究生思政课唯有紧扣“研”的特质、强化“创”的导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思政课成为滋养理想信念的源头活水。如今,这一改革模式已辐射至山东省内多所高校,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聊大经验”。面向未来,随着“大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必将培养出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黄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