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市梅花初级中学以“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为创新引擎,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新生态。这一融合先进理念与实践智慧的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生命力,为区域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念领航:解析“五有四化”育人体系 “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包括“有趣、有用、有理、有魂、有效”的育人内核与“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的实践路径,让课堂成为知识传递与生命成长的共同体。 “五有”聚焦提升课堂的温度与深度。“有趣”强调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英语课上,教师以“暴风雨中的社区救援”为背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模拟急救中学习应急语言。“有用”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结。例如,地理手工展中,学生制作湘西吊脚楼等模型,理解自然环境对建筑文化的影响,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理”以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例如,语文课上,学生围绕《孔乙己》中的“笑与悲的共生”展开辩论,剖析人物困境。“有魂”强调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例如,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效”通过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例如,数学组设计“基础+拓展+挑战”分层作业,“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思维进阶的轨迹。 “四化”重构教学流程。一是“知识结构化”,如历史学科的“时间轴+思维导图”、数学学科的“概念—公式—应用”体系;二是“结构问题化”,如生物课上“病毒”课程教学中的“大小之谜—传播路径—预防策略”设问;三是“问题情境化”,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孙悟空冒险故事”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四是“情境生活化”,如“探究生石灰消毒奥秘”综合实践课上组织学生走进农田动手操作,让学习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实践深耕:推动“五有四化”理念落地生根 梅花初级中学以“研—赛—展—评”一体化机制为抓手,将“五有四化”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形成全员参与、全学科覆盖的改革生态。 师资培养注重“研训结合”,通过常态化校本研修与“青蓝工程”双向发力。每周“五有四化”专题教研会聚焦教学难点,教师依托《“五有四化”研修手册》记录备课思路与教学反思,形成“实践—反思—优化”的成长闭环。青年教师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后,针对“实验演示占比过高”的问题,在后续课程中增加“小组合作设计灭火器”环节,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示范课观摩与片段教学竞赛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赛课与展示活动成为理念实践的核心载体。每年4月的“五有四化”片段教学竞赛要求教师在15分钟内集中呈现理念要素。地理教师王婷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课程中,通过“世界地图拼图”构建知识结构,以“角色扮演辩论”探讨开发策略,实现了“知识结构化”与“问题情境化”的深度融合;语文教师赵力叶的“文言文断句复习”课程以“趣味挑战赛”激活课堂,展现了“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路径;数学教师宁璨的“直接开平方法”课程以生活问题为起点,诠释了“情境生活化—结构问题化”逻辑。在2025年片段教学竞赛中,30余名青年教师展现出“情境化设计”与“问题链构建”的核心能力。 学科实践与评价改革拓展育人维度。地理手工展“走进世界各地的家”中,呈现了300余件民居模型,每件作品标注了“地理环境—建筑特点—文化内涵”,成为“情境生活化”的注脚;物理创意秀上展示了自制发电机、万花筒等,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成果。评价体系以《课堂观察量表》为核心,从四大维度的20项指标量化课堂质量,结合学生成长档案的多元记录,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全周期追踪。 成果绽放:推动学校教育生态变革 “五有四化”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让梅花初级中学实现了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质变,师生在共生共长中收获了丰硕成果。 教师专业成长显著加速。学校成功申报两项省级课题,教师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在教学竞赛上获市级以上奖项50余人次。语文教师赵力叶的《孔乙己》教学案例获评省级优秀课例。 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科素养监测优秀率提升25%;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180余人次;“太阳能充电装置”获省级表彰;学生自主策划地理手工展;跨学科实践“校园水资源调查”中,学生提出的节水建议被学校采纳。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学校先后接待了20余批次市域内考察团,并积极向其分享办学经验。 (宁乡市梅花初级中学校长 戴喜强 副校长 高享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