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重庆市永川区红星幼儿园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紧扣时代教育脉搏,聚焦全方位、科学化助力幼儿成长,创新推行“医养保教”融合大健康育人模式,为学前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溯源铸魂:传承历史基因,谱写育人新篇 红星幼儿园创办于1945年,在成立初期,幼儿园就坚持“医疗养护+生活教育”协同发展,创立了“四时保育制度”,春季借艾浴抵御流感,夏季用淡盐水调养清除积热,秋季煮陈皮润肺去燥,冬季配姜茶驱寒保暖,初步实现医疗与保育的融合。随着时代发展,幼儿园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形成了“医养保教”融合大健康育人模式。 协同共进:多维深度融合,驱动高效育人 构建科学高效的育人体系,是红星幼儿园的关键任务。红星幼儿园的“医养保教”融合大健康育人模式,通过4个维度的紧密耦合,为幼儿全面发展搭建起稳固的支撑架构。 一是医疗支持,筑牢幼儿健康根基。幼儿园与妇幼保健院深度合作,共建幼儿健康数据库,全面、精准记录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指标变化。针对体质偏差的幼儿,启动“三师共管”机制,由保健医生、营养师、运动指导师从多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全方位护航幼儿健康成长。 二是生活照护,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幼儿园以传统节气活动为依托,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教育。例如,在春分节气组织竖蛋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平衡感、专注力与手眼协调能力;在冬至节气开展包饺子活动,让幼儿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锻炼手部小肌肉群,提升精细动作能力。这些日常活动将生活与教育紧密相连,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引导,以“五维四阶”育人目标为核心。幼儿园秉持“大健康育人”理念,确立“五维四阶”育人目标,涵盖“健康乐运动、好奇爱探索、爱国有自信、合作善交往、自理有担当”5个维度,针对托、小、中、大班4个年龄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时光课程”为核心,融入健康教育元素,开展多元活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助力幼儿自然成长。 四是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幼儿园整合自身及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等各方资源,构建“园家社医”育人共同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成长云平台,实现幼儿健康数据实时共享,为精准教育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绘制10公里课程地图,串联眼科医院、中医院、中草药种植基地、社区医院等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 革新实践:创新教育路径,优化教育生态 红星幼儿园基于“拓扑空间理论”,创新提出“‘36+N’迭变空间”概念,打破传统空间束缚,为幼儿教育注入新活力。 一是空间创新。“36”指依据园区师资与班级情况确定的物理空间,为教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N”体现空间的变化性,课程空间依托“时光课程”与项目式学习动态拓展,使物理空间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课程空间。课程空间创新突出“医教融合”,构建“基础—生成—协同”三级进阶体系。基础课程聚焦幼儿发展核心,如“身体探秘”模块;生成课程基于幼儿兴趣延伸,如“小药丸历险记”项目;协同课程打破园所边界,如与社区医院共建“健康小卫士”实践岗,满足幼儿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二是培养师资。幼儿园实施“四期七格”进阶工程,“四期”是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4个阶段,即“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创新期”;“七格”是指“入格、及格、合格、升格、风格、润格、优格”,通过分层定标、分类评价的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的持续专业成长。幼儿园要求新教师通过“健康照护力”认证考核,成熟教师主导“保教融合”课例研发,骨干教师开展循证研究,以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三是家园协同。开创“园家社医”“四堂共进”机制。开设“保健小课堂、家长共育堂、社区大学堂、医生微讲堂”,以“一周一课、一月一堂、一期一策、一年一奖”形式,开展园本共育效果评价,形成“园家社医”协同支持幼儿发展网络。 硕果盈枝:收获显著成效,发展前景广阔 “医养保教”融合大健康育人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斐然。红星幼儿园幼儿体质优良率和自理能力达标率稳步提升,特殊需要儿童支持工作满意度保持高位;教师团队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多项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知晓率大幅提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率显著增长,园所成为区域健康教育的辐射中心。 八十载教育征程,红星幼儿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让传统保育实践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未来,红星幼儿园将持续深化“医养保教”融合大健康育人模式,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优质生态环境,助力每一名幼儿带着鲜明的“红星”印记,迈向健康、美好的未来。 (牟小莉 宋源源 赖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