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湖北经济学院于2023年9月正式提出“新财经”改革目标,出台了“新财经”改革系列方案,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全面发力,进一步凝聚“新财经”改革的共识,推动“新财经”改革深入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注入乘势跃升之力。 交叉融合赋能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用好交叉融合“催化剂”,推动学科战略转型、汇聚交叉学科人才、构建学科交叉育人体系、打造学科建设组织新模式、探索学科会聚之道,跑出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奏响“新财经”改革奋进曲。 (一)优布局,开辟学科战略转型新赛道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快学科数智交融,实施学科战略转型行动,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做精国家急需学科、做实新兴交叉学科,强势推出五大学科计划,即“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经管学科引领、理工学科跃升、法文学科提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铸魂”计划,推动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形成有深度、有广度、有跨度,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新财经”学科体系。 培育学科新增长点。以优势特色学科为轴心,强化关联生长,构建“1+N”碳特色学科体系,布局建设碳金融、碳会计、碳审计、碳法治、碳税等学科方向,打造“数字+”学科集群,培育建设数字经济、数字法学、数字财税、数字会计、数字人文等学科领域,实现科学研究模式系统性重塑、社会服务内容全景化创新、平台资源体系全流程打造,着力推进跨学科门类的大交叉和不同学科门类方向的小交叉,在交叉融合中培育学科特色,形成学科发展新局面。 (二)聚人才,筑牢师资队伍建设新高地 引育交叉学科人才。加强高水平交叉学科人才引育工作,建立学科交叉型教师队伍“蓄水池”,打造“新财经”人才集聚高地。完善学科领军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机制,差异化、精准化分层分类靶向实施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轮训,试点开展青年教师交叉学科人才长周期培养,分层分类构筑人才梯队。通过健全有利于教师跨单位、跨学科工作的聘用管理制度,促进交叉人员有效流动,激励跨学科科研合作,促进资源融通共享,优化人才成长生态。 打造交叉学科团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数字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发挥学科领军人才头雁效应,支持汇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协同创新能力的交叉学科团队,锻造帅才领军、能承担重大任务的有组织科研“集团军”。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健全聚焦学科和学科方向配置资源、促进成果产出的机制,形成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布局,提升科研创新成效,产出具有原创性和标志性的学科成果。 (三)重培养,构建学科交叉育人新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数智金融”“数智会计”“数智财政”“数智融合营销管理”“数智传播”和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实验班形式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开设13个“数智+”系列微专业和6个“新财经”实验班,以产业需求和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学院”“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渐进式转型推动各学科专业培养供给侧的数智化进程,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本硕贯通培养。强化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贯通培养,开设数理经济与智能金融实验班、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培养数字经济专硕人才,在学科方向、课程重构、教学体系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适应跨学科培养需求的优质课程、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立健全有利于培养目标达成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着力形成具有财经高校特色的学科交叉育人范例。 (四)建平台,打造学科建设组织新模式 打造交叉学科平台。立足优势学科发展基础,整合省级学科平台资源,组建“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院,探索本领域方向核心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稳定研究模式,有组织体系化推进跨学科、跨单位优势资源系统集成,催生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迸发,最终实现由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的升级进档,将其建设成为学科人才快速成长的孵化器、科研活动高效运转的示范区、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 创新学科管理体制。坚持先立后破,健全学科交叉融合管理机制,改革招生选拔、导师选聘、培养过程、学位授予等各环节,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评审机制,完善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激发教师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学校健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协调推进机制,在经费安排、人才引进、招生计划、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构筑“绿色通道”,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强协同,激发学科聚合发展新动能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协同合作,依托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数字金融创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别、省级平台,与政府主管部门、知名企业、一流高校开展真协同真研究,深化科教融合、加强科研育人,建立“政府部门主导—高校支撑—企业应用”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加快构建学科跨界、平台联动、资源聚合、体制耦合、成果共享的发展格局。 营造学科交叉氛围。成立由各方参与的管理组织,负责学校内部横向联系沟通,策划形式多样、受众多元、内容广泛的跨学科学术活动,组织交叉学科论坛、交叉学者论坛、交叉机构论坛等系列活动,鼓励支持师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全校教师矢志追求卓越、跨学科交叉意识,跨学科交叉蔚然成风,塑造自由探索、互助共赢的组织文化,营造促进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发展的良好氛围。 (许传华 张瀚月)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协同培养金融优才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健全“三全育人”育人体系,是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同心聚力,全方位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长期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的“三有三实”高素质金融人才,探索“朋辈引航、导师领航、校友护航、行业助航”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改革举措。 朋辈引航,助力成长。教育的本质是人影响人、人感染人的过程。金融学院切实发挥学生党员朋辈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在全校推行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助理辅导员、助教、助研,常态化开展学生党员联系新生寝室和新生班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及班团学组织负责人等,让学生党员在思想引领、学风牵引、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等方面全过程、全链条陪伴沁润学生4年成长,营造“向组织靠拢、向党员看齐、向先进学习”的浓厚氛围。 导师领航,启智润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学院积极营造平等、真诚、关爱、责任、担当的育人主基调,压紧压实专任教师教书育人职责要求,全覆盖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和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还为特色班级学生选配行业导师。引导本科生导师探索开展“博学午餐会”师生交流活动,推动导师实施“创新创业90计划”和“进阶50工程”,确保落实90%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50%的学生进入高水平教科团队、高质量教科平台和高层次课题组。全面整合优势育人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需求,全方位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 校友护航,打样助力。学院深挖丰富的校友资源,选配优秀校友担任新生班级“荣誉班主任”,将优质校友资源引入班级育人体系,发挥校友在行业从业的经验优势和标杆示范作用,从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业向导、就业指导等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实力。学院还遴选组建优质校友资源库,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长需求,常态化开展“校友面对面”访谈交流、报告辅导等系列特色活动,逐步形成校友反哺在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常态化机制路径。 行业助航,协同育人。学院依托多年行业办学优势,充分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境内外高校等协同育人主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共同搭建全方位学生综合实践平台;学院进一步理顺专业认知实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顶层设计,坚定实施成建制定岗专业实习,凸显“实践、实用、实干”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同向发力,金融育才硕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金融学院现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三全育人”体系,人才培养成效不断增强。 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大批高水平竞赛中捷报频传,高层次竞赛成果逐年大幅增长。 毕业生竞争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高位水平,专业对口高质量就业率稳定在60%以上,毕业生应征入伍、“三支一扶”、选调生及基层事业单位等基层特岗就业的比例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办学声誉不断提升。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类专业“三全育人”的探索经验和人才培养特色成效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全国20多所兄弟高校先后来访调研交流。(高师 李毅 周文) 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 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 在学校大力推动“新财经”改革的背景下,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推动教学方法革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辅导,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新型人才。积极构建数智化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丰富数智化转型所需的资源条件。 (一)建设大数据会计创新实验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数据会计创新实验班与传统会计学专业相比,突出会计学科知识与数智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会计数据生成与采集、存储与管理、分析与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国从事数字化转型的特大型企业,包含数字化转型的高端制造业等。 大数据会计创新实验班依托胜意科技现代产业学院,按照“三全四业”的核心理念办学,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入学教育、业界专家授课、企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选题等方面企业全链条介入,在会计数据生成与采集、存储与管理、分析与应用等各类课程方面数智全过程赋能,在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实习和就业等方面职业全周期规划,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技术赋能专业、学生职业前景的协同发展。 实验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验班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为师生提供直接参与中国特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事业的现实场景。筹建现代产业学院所依托的胜意科技公司,其服务对象为蒙牛、海信、中国船舶、招商银行等数字化转型的特大型企业。会计学院与胜意科技公司达成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事宜,直接参与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事业,置身事内,在干中学、学中干。二是实验班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跳板,探索出一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即学生先入职现代产业学院的企业,企业服务对象多为特大型企业,学生在服务特大型企业的过程中获得入职机会。 (二)依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汇聚数智化转型所需资源 会计学院始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引领,强调应用为先,致力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与产业相关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升科研水平和实用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校内外资源共享,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共同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合作,共享资源、信息和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服务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技术研发为载体,以服务数字化产业为宗旨,开展深入、全面、实战、高效的校企合作,联合打造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学术、教学、就业、继续教育展开深度合作,探索以数智化模式赋能“新财经”建设。学术合作集中于产业前沿技术与学术前沿理论相结合,用新理论指导新技术的创新,用新技术推动新理论的发展,体现为创新特色专业集群和创新技术研究课题。教学合作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尤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化“数字工匠”的培养,体现在专业教材的编写、专业课程的开发和专业技能的实训。就业合作集中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定向输送,体现在提供实习岗位、提供就业岗位以及500强等头部客户的定向推介。继续教育合作集中于企业员工职业化深造,体现在利用财经高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团队素质素养。(曾义)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多措并举 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学校推进“新财经”改革的背景下,秉承学校“三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有思想、强设计、懂营销、会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政引领、艺商融合、数字赋能、平台协同”为路径,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机制,着力培养“有历史思维与创作能力、有商业思维与管理能力、有数字思维与创新能力、有产业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四有”艺术设计人才。 (一)构建“课程思政+项目思政+实践思政”思创融合模式,促进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作品思政。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核心要素融入通识课程。增设特色思政选修课程,全面覆盖学生群体;链接红色文化、楚文化等地域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专业思政“金课”,制作系列精品慕课、微党课等优质在线课程。创建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库,承担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二是将思政设计项目融入专业课程,全面梳理重构课程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艺术创作始终,连续12年举办设计作品课程思政展览和评比活动。三是创新红色实践教学。2016年成立“红色作品创作班”,开展一系列红色研学、创作活动,聚焦乡村振兴、参观红色遗址和纪念馆等,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二)构建艺商“融合驱动+交叉创新”课程群,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 聚焦“艺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设“新财经”设计实验班,融合财经高校优势专业,构建“艺商”结合、交叉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课程以艺术学、美学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底为基础,延展至金融、市场营销、广告传播、心理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实现学科之间的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思维互补,逐步形成了以“跨专业设计实践”等微课程为依托、以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建设为拓展的“新财经”特色学科交叉课程群,培养兼具财经素养和数字化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此外,艺术设计学院还鼓励设计专业学生辅修第二财经类专业或微专业,实现设计人才的复合型、个性化培养。 (三)开展“一环三步”混合式教学,推动数字化教学模式变革 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等线上平台,借助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先进技术,打造智能、虚实融合的智慧教学环境。自主建设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微视频、知识图谱等线上课程,开发数字教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结合案例式、工作坊式、讨论式等教学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学—考”的单向教学流程转变为“学—导—行”的教学闭环。应用移动听评课、移动阅读、移动社交系统,打造信息化交互手段多样的模拟训练课堂,增强学生的信息适应力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云上展览’”“三步法”及在线精准诊断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全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数智化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四)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联动+竞赛协同”三位一体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聚焦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遵循“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企业循环交替”的原则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教学从单向度到多场景转变。一是校企合作。与企业在技术能力、岗位设置、创意拓展、管理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二是实践联动。设置全周期实践课程,从大一的行业认知到大四的综合设计,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竞赛协同。依托国际设计联盟机构组织设计竞赛及联合课程,开展跨地区协同创新设计,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承办好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多项重要赛事,不仅扩大了专业影响力,还激励学生积极参赛,丰富学科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顾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