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星期三
湖南工学院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十年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湖南工学院,为开好产教融合课程提出了“一网三合一分”方法,即以拓展课堂边界的数字化资源网为“一网”,以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跨界融合、学做合一、趣用结合途径为“三合”,以探索激发型课点分配促成真实学习为“一分”,大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并将其运用到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实践中。经过十年的理论探索与经验积累,构建了课程内容、教学范式和课点分配三条建设主线,形成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

  内容重构

  数字集成

  课程内容是关键,湖南工学院的产教融合课程以技术逻辑为主导,把握“产”“教”规律的相互结合,对标人才成长及技术发展需要,保持课程技术知识的延展性,综合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内容,打造23个“课程群+三级项目式”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式教学,将知识建构与整合、技术实践与创新、价值传承与塑造三者融合在虚实结合的自助学习场域中、真题真做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创新中。引入知识创新中心作为AI底座,统筹课程资源配置,协调课程与课程体系的目标一致性。将教材、教案、课件等传统教学资源转化为由项目集、案例集、视频集等组成的资源网络,筛选产业技术项目和案例,引入课程内容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资源从单一向多元跨越、从平面向立体拓展。

  范式转型

  “三合”方法

  教师队伍的素养与能力对产教融合课程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湖南工学院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实践环节,延展课程向度,打通课程的实践链路,实现“跨界融合”“学做合一”“趣用结合”范式转型。

  一是跨界融合。产教融合课程的支撑点在于数字技术,创新了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学校组建“博士+高工”的教师团队232个,打造了“基础理论+实用技术”的内容体系,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生产项目、技术标准、职业素养和工程人才的“逆向流动”更加畅通,让学校课堂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互联网+”为跨校互鉴融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学校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对口支援西部7所高校,被“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授予“爱在西行·模范园丁”荣誉称号。湖南工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主体跨界”“标准跨界”和“资源跨界”。

  二是学做合一。课前以小组布置工程案例或项目,学生需要思考、讨论并提出方案。课中的课堂是发现瓶颈、启迪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形式丰富多样、案例贴合实际、训练强度充足。课后梳理实用性较强的技术要点,结合企业教师提供的技术难点,参与学校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实现理论和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延伸;建设126门基于知识图谱的AI课程,教学范式从“广播+流水式”向“知识图谱+自助式”跨越。

  三是趣用结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湖南工学院建立趣味链接、科普知识等形式的线上数字资源库150余个;编制可交互的云教材30余种;根据课程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开发术语竞答题库82个,在课堂内外广泛组织学生参加术语抢答赛,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建设全过程。

  促成真实学习

  课点分配

  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持续动力在于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湖南工学院设置高阶化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获得成就感。课点是由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三元素”,通过具有互涵关系的数量、质量、序量,单个点或多个点组合而成的课程的基本单位。课点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广度和深度。探索激发型是学校鼓励的课点构型。湖南工学院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融通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完成项目驱动的准备知识自主学习,增加课程内容的广度,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也可以是课程AI助教个性化推送的;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或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汇报点评、深度研讨课程难点,帮助学生了解学科或技术前沿;课后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完成项目大作业,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

  随着学校产教融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显著提升,获得相关教学成果奖5项,在多个课程平台面向全国教师分享,在全国70多所本科高校推广,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与认可,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课程的多维度融合的‘培养共同体’实证”[项目编号:HNJG-2021-0224]阶段性成果)

  (李理 何建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6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十年探索与实践 李理 何建雄2024-10-30 湖南工学院 2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