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星期三
陕西科技大学
融合创新 探索“轻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陕西科技大学是1958年成立的新中国首所轻工高等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也是西部地区仅有的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秉承“立足轻工、丰富内涵、跨越发展”的理念,围绕“创新轻工、品质轻工、特色轻工、技能轻工、绿色轻工、放心轻工、智慧轻工、时尚轻工”八大战略需求,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轻工+”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建设“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特区

  学校以服务轻工八大战略为驱动,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学位授权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巩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为基础,融合5个一级博士点、4个一级硕士点及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立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地方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等“轻工+”研究生培养方向。通过“一院一方向”“专属招生指标”“全程培养跟踪”等措施,保障新兴交叉学科稳健发展。2023年4月,学校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汇聚全校优质教学与科研资源,以科教融汇为基础、产教融合为主要方式,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强化目标引领,实现培养目标设置的层次性贯通

  贯通式人才培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由浅入深、递进发展,同时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宗旨、社会需求及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了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的贯通式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构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基础理论框架,培养自主学习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第二阶段专业强化,激发科研创新潜能,培养学术论文撰写能力与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三阶段科研导向,通过跨学科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且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学研结合,实现培养内容设计的系统性贯通

  学校打通学院、学科、专业壁垒,围绕科研挑战与行业发展趋势,全面重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纵向贯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构建“三维融合”贯通式课程体系。“一维”厚基础,以学科基础课完成知识体系的纵向衔接;“二维”拓理论,以大类特色课、学科交叉课完成相近学科间知识的横向拓展;“三维”重前沿,以学科前沿课、实践案例课实现知识结构向学科前沿、实践前沿的靠拢;通过三维分布实现课程内容的融通。二是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依托各类平台,以“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组、早接触科研”的实践思路,实施进阶式科研训练;融合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构建本硕博贯通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全链条、有组织地培育能够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重点培育,实现优质资源投入的持续性贯通

  学校按照“集中管理、重点培育”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打破传统“院系制”框架,专门设立统筹规划机构,高效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效能。为此,学校不仅提供充足的专项经费,确保连读班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国际合作交流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顺利推进,还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行业联系优势,将产业实践资源、一流科研及开放创新资源转化为培养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资源和支撑,构建多维度、宽领域、跨学科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博士生导师共组高水平导师团队,实施全程指导,使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与行业、产业的近距离互动中问道真学问、解决真问题、培养真能力。

  强化激励引导,实现质量管理的全程性贯通

  在贯通培养的实践中,学校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牢固树立科学成才观,通过持续完善选才、鉴才、育才的体制机制,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学校从学生的志向、潜质、能力和素质等多个维度出发,创新多元评价,综合国家奖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一辅”(助教、助研、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等35种奖励与荣誉,建立了奖优、助勤、资新、励能、树典的“五类多元”激励体系,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潜心学术、追求卓越。同步完善梯级出口管理制度,建立全程动态分流机制,畅通渠道,落实保障,保证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学校将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紧扣贯通培养的建设目标,立足自主精准布局,提高本硕博贯通的有效性,逐步扩大选拔范围,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蒲永平 梁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6融合创新 探索“轻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蒲永平 梁艳2024-10-30 陕西科技大学 2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