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等五部门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中小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办法》,明确中小学要按规定设立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建立学生带量食谱制定与公示制度。各校将邀请师生、家长与食堂专员等共同成立膳食委员会,确定学生伙食收费标准、配餐食谱、采购招标等。 校园食品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北京中小学设立“食品安全总监”的初衷,在于让学生们吃得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而关键在于让食堂伙食从源头到餐桌都得到有效监管。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涉及诸多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零风险”,不是一件简单和轻松的事情。设置“食品安全总监”,有助于强化“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制。 中小学食堂要致力于让学生们“吃好饭”,食堂伙食好不好,学生们最有发言权。食堂吃得久了,很容易没有新鲜感,这是不少学校食堂都面临的共性问题。只有真正将学生放在价值排序的重要位置,切实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应学生所需”,才能用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来满足学生们的关切与期待。 虽然学校食堂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但为学生们提供品种更多元、结构更合理、分量更充足、营养更丰富的食堂伙食,并非一件做不到的事情。浙江省温州市一所中学推出征集“想吃清单”活动,把学生、家长的“想吃清单”变成学校食堂里的新菜;这样的做法尊重和回应了学生们的利益诉求,提升了食堂就餐体验,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同与好评。 师生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得更好”带来很大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有助于师生们的身心健康。与其让学校食堂单方面努力,不如多听取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建议,理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从而有效地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食堂伙食关系师生的切身利益,是不折不扣的公共事务,显然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食品安全总监”身上,而是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吸纳师生和家长等各方意见建议,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进一步说,食堂伙食问题不能陷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搭便车困境”,而是需要共建共治共享;只有师生和家长等多元主体都参与其中,才能让食堂伙食更安全、更美味。 食堂伙食是一面镜子,不仅测量着教育的温度,也观照出学校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守卫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不仅需要“食品安全总监”,更要有严格透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离不开师生和家长的深度参与。只有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再到食物存储等全流程都得到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避免食堂伙食出现问题;只有织牢制度的篱笆让投机者无机可乘,才能保护好学生们的“盘中餐”,承载起师生和家长厚重的期待。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