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立足秦巴山区办学实际,紧扣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诉求,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系统构建了涵盖“日常培训、岗前校本培训、导师制、行业实践、教学竞赛、对外交流”六大维度的全周期教师发展体系。该体系依托陕西省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和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通过强化机制保障、推动三级联动、实施分层培养、实现六维赋能,显著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师资支撑。 强化机制保障:筑牢教师发展支撑体系 安康学院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体系、搭建管理平台、组建讲师团队,为教师发展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撑。 设置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全校教师培训工作。制定《安康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师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校院两级教师发展工作小组,明确教师培养目标、培训项目类型和学时要求。制定和修订《安康学院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安康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安康学院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实施办法》《安康学院专任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将教师培训完成情况与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岗位聘期考核和绩效考核,形成“培训—考核—激励”闭环管理体系,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内生动力。 搭建集教师培训规范化、教学竞赛流程化、培训效果标准化、培训档案数字化、培训活动可视化于一体的教师培训管理平台;遴选校内37名优秀教师组建校级讲师团队,参与培训与授课,通过“以点带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与师资支持。 推动三级联动:激活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构建“校级—院级—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12个二级学院和189个基层教学组织的协同作用,针对新入职教师、成长型教师、专家型教师3类群体,实施精准设计差异化培训项目,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新入职教师:采用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观摩、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专项督导等措施,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夯实核心教学基本功,助力他们“站上讲台”。 成长型教师:借助专项培训、课改主题沙龙、教改主题沙龙、课堂创新大赛、思政“大练兵”、访问学者、课程进修等项目,帮助成长型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助力他们“站稳讲台”。 专家型教师:借助示范教学、学术讲座、成果推广与共享平台建设,助力他们“站好讲台”的同时,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 实现六维赋能:夯实教师专业发展根基 (一)日常培训:多元混合模式提升培训“精准度” 安康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常规培训+研讨会+工作坊”“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培训模式,聚焦师德师风、课程思政、AI赋能、智慧课堂教学工具、教学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竞赛、教研教改、教学成果奖等内容,分类别、分层次科学设计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培训主动性。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实施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持续优化培训内容和流程。 近5年,教师发展中心累计培训教师近1.5万人次,年均超2900人次。其中,2025年上半年共组织专题培训19场(含AI赋能教育教学10场),占比达52.6%。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培训整体满意度得分为82.25分。 (二)岗前校本培训:系统培育助力教师角色“快转换” 针对新入职教师,安康学院设计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系统化培训方案,涵盖“校情校史”“师德师风”“数智化赋能”“职能部门规章制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教师礼仪”“师生关系”等10余个专题,全面覆盖新教师职业发展需求。 党委副书记讲授“入职第一课”,帮助新入职教师了解学校发展历程、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文化底蕴、明晰职业发展路径。每日培训结束后,组织研讨交流,深化学习成效。 新入职教师通过参观校史馆、科研成果展室、图书馆、安康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近5年,参加岗前校本培训教师225名,首学年学生对教师评价得分均值保持在89分以上,实现教师角色的“快转换”。 (三)青年教师导师制:传承经验点亮“引航灯” 安康学院每年遴选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签订《目标任务书》,明确一年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培养期内,导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检查教学材料,开展听评课、磨课等活动,专项提升其课堂教学、竞赛参与、项目申报能力。培养期满,实行双向联动考核,确保培养实效。 近5年,累计培养青年教师210名。建设各类校级课程253门,国家级别、省级课程42门;立项校级教改项目164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85项;获批各类国家级别、省级教改项目36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 (四)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产教融合锻造“实践力”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安康学院与安康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中小学紧密合作,共建“安康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乡村振兴学院”“安康发展研究院”等实践基地。每年选派青年教师赴实践单位锻炼,实行“打卡+周报+双单位考核”管理。 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际,将前沿技术、行业动态、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同时推动横向课题与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累计选派230名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300余项,总经费2.06亿元;发表高质量论文732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2项。 (五)教师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搭建“成长梯” 构建“院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体系,发布教学竞赛引导目录,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参赛教师提供“赛前培训—赛中指导—赛后表彰”全流程支持,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大练兵”等活动,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热情,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氛围。广泛开展观摩活动,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近5年,学校181名教师获得各类校级教学竞赛奖,19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竞赛奖。 (六)深化交流与合作:内外联动拓宽“成长路”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校际交流渠道,与20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3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搭建“国内深造+国际交流”的双轨成长平台。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通过国内访学、单科进修、国际会议、公派出国培训等途径,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同时推动学历学位提升。近5年,教师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84名,参加单科进修教师15名,学校派出国内访学学者7名。 (张亚晴 付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