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给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们回信时指出:“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培养具备高素质翻译人才、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遵循。 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传播成为推动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合作共赢的关键力量。 国际传播是中国展示开放姿态的窗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高质量的国际合作、全方位的国际传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了合作机遇,体现出中国携手各国共筑发展之路的诚意。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有效的国际传播能够及时澄清谬误,以真实的发展成果、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更是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中国通过国际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价值观传播出去,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在互鉴中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翻译的桥梁作用,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古至今,无数史实印证着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将《道德经》译为梵文,让道家思想远播天竺,让世界得以窥见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深邃。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英籍汉学家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译本,以不同风格将《红楼梦》推向世界,不同的译本让西方读者领略到“大观园”的繁华和兴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重塑。翻译让中国故事突破语言边界,以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走向世界。 立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在开放、多元、复杂的全球语境中,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更好地适应我国强国建设的需要。 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多方联动,协同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强化跨学科研究和教学。跨学科、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推动翻译专业学生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根据新时代下国际传播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打造政产学研用联合的重大创新载体,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二是发挥“高校+智库”叠加优势,打造高质量的育才环境。高校组建多学科融合的翻译传播跨学科师资团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邀请智库专家进课堂并借国际网络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共同培育适应新时代下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三是融合国内外多样化传播资源和要素,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运用社会和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交媒体运用能力和新闻敏感性,深度融合国内外资源,搭建国际传播和实践平台。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