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星期四
教育事业取得五个“新突破”靠什么
本报评论员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上取得的五个“新突破”,每一个都来之不易、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而五个“新突破”则标志着教育事业高质量完成了“十四五”收官,并为高标准谋划“十五五”发展、锚定教育强国建设十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关键的支撑力量。

  新时代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时间是有力的见证者,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到2023年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系统阐释,再到2024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时代强音,凝聚起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向的磅礴力量。

  实现五个“新突破”,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导航定向”和“稳舵加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到底该怎么干,核心是什么,每个阶段的重点如何把握?在一次次重要会议上,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容、路径成为重要议题,清晰发出如何行动的“信号灯”。在此基础上,国家层面的重要教育政策密集出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出台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等涉及教育各个领域的改革,如同交响曲中的精准鼓点,有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干事创业,不仅要有重点,还要有节奏,把握好急与缓。今年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按下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快进键”,“教育强国”这艘巨轮驶入更加开阔的水域。

  实现五个“新突破”,背后激荡着敢作善为、勇毅前行的实干精神。“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近年来,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教育战线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教育战线“不待扬鞭自奋蹄”。提高政治站位认清时与势,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危与机。教育系统不仅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还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入推进落实各项教育改革举措。纵观“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高考综合改革、校家社“教联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等各项制度建设蹄疾步稳,教育数字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德师风建设等各项实践探索成果显著。每一项突破,都是教育工作者勇担时代使命的见证,都是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生动注脚。

  展望未来,还有不少艰巨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还有很多突破需要我们完成。“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激励着我们奋进向前,鼓舞着我们砥砺前行。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党中央指明的方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实现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的更多突破!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