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将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是西安理工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学校以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为目标引领,聚焦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文化育人载体,优化文化浸润环境,以“兴文化”和“育新人”为两大核心目标,紧扣文化“三”点,打造文化“四”节品牌实践,达成文化育人“五”目标,实现“悦文化有体系”“诵经典有成效”“创品牌有矩阵”“展风采有传承”以及“兴文化有创新”,为立德树人注入文化动能。学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学生成长的映射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日常教育。瞄准文化发力点:强化浸润体验,增强育人实效。学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念及行为特征上的契合点,注重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盯准文化突破点:创新融合路径,激活文化活力。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以AI技术助力非遗项目数字化建设。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体系,用中华传统美德启迪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成立“三为文化育人工作室”,以“引领、赋能、成长、传承、创新”为核心理念,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与育人价值,探索“文化+实践”的育人路径,推进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三为文化育人工作室”,先后创建了“树人”讲坛、“三为大讲堂”等,搭建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人文、价值引领”于一体的思想交流平台,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文化名人、企业英才、知名校友等到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会。开设“三为沙龙”,组织师生系统研读经典著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立德树人的文化根基,在经典研读中探寻教育的本真,以心学智慧滋养师者灵魂,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个人研读、主题研讨、集体研学、分享心得等环节,引导教师将所学所获赋能日常学生教育工作,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学生成长的映射点,用文化的柔性力量解一线学生教育与管理之困,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文化与校园活动相融合,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活动载体,注重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的宣传。打造“四节”,以品牌活动赋能文化育人实效: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举办“科技文化节”,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进科创文化体验、科普文化宣传;举办“宿舍文化节”,通过宿舍场景的日常化浸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知识符号”到“生活实践”的转化;举办“博物馆文化节”,让文物走进校园,使学生沉浸式体验馆藏文化魅力。聘请文化育人校外导师,邀请众多非遗手工项目进校园,增强互动体验;面向党团支部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品牌活动,举办“诗意飘扬,词韵流淌”诗词大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擂台赛以及“古韵新辉,共赏华彩——我的最美汉服照”“太极韵味,古今交融”等校园活动。 文化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共建文化育人实践基地,带学生赴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文化专项社会实践队对非遗和民俗文化进行调研实践,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口讲,学生将整个文化实践的调研过程用多媒体方式详细记录下来,录制视频39部,视频播放量8万余次,进行文化直播3场,累计上线观众过万人,以青春之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以青春之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与美育相融合,提升以文化人实效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展演活动,通过艺术与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起到“入心、化人、怡情”的教育功能。学校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绘画分析,开展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活动,为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开展了木作文化创作和最美书籍设计体验等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翟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