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工作的人才队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建了“思政铸魂、创新创业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适应传播生态的公共传播能力、定国安邦的舆论引导能力、国际视野的对外传播能力、顺应科技变革的技术适应能力”的“四力”全媒体人才。历经12年的改革实践,学院在以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建好用好四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从党和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出发,着力培养“四力”全媒体人才。而对于学生“四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为培养“四力”全媒体人才,文学与新媒体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立了四类创新创业平台。第一类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实验室,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第二类是传播艺术工作室和融媒体工作坊,旨在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从实验到实践的提升;第三类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旨在引导学生对接行业和社会需要开展项目孵化,实现从实践到实用的转变;第四类是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在过去12年里,文学与新媒体学院把现代传媒实验中心改造升级为融创中心,建立了传播艺术工作室和融媒体工作坊,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了2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并与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等传媒企业建立了4个省级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建“四业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针对以往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职业忠诚度低、舆论引导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专业技术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文学与新媒体学院吸收党政部门、行业人士、学生意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纳入学生考核评价指标,确立了职业素养好、专业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文学与新媒体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理念,建立了“立足专业、依托行业、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企事业”的“四业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解决“为谁学”“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把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工作所需融入“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工作,改变了以往的“象牙塔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专业和行业、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文学与新媒体学院通过构建“四业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品德好、能力强、能吃苦、后劲足”的应用型、创新型全媒体人才,产生了较好的办学影响力。 建立“三四五”型实践教学模式,为“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提供方法 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文学与新媒体学院秉承开放性办学理念,建立健全“四业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创立了“三共享”“四融通”“五联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三共享”是指学校与协同育人企业之间的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旨在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共赢合作的基础;“四融通”是指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员融通、教师与导师融通、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通、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融通,推动人才培养和行业工作的全面融入;“五联合”是指学校与协同育人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完成教案教材编写、联合完成课程教学工作、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确保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文学与新媒体学院通过构建“三共享”“四融通”“五联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从行业引入32名骨干教师,实施学校与行业“双导师制”、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骨干人才“互聘制”,有效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和省级奖项200余项。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学院“四力”全媒体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美誉度得到了快速提升。(彭广林 张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