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星期五
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
“赛教研训”一体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
李欣桐 祁礼为 俞迪岸 朱雨铮

  湖州学院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其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构建并实践了以学科竞赛为牵引,集“赛、教、研、训”于一体的“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赛促教,重构产教融合新课堂

  竞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也是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催化剂”。为此,学院推动了一系列课堂改革。一是实现竞赛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学院系统梳理各类经管类学科竞赛,将真实的竞赛案例转化为课堂讨论、项目作业,引导学生在“战”中学、在“学”中练。二是大力推进校企共建课程开发。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从“项目对接”迈向“价值共生”的更高阶段。通过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教师讲授理论基础知识,企业专家则结合一线项目案例传授前沿技术与实战经验。双方共同制定能力模型矩阵和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产业的鲜活性。

  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学院的课程建设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成功立项和建设了20余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门核心课程均在2023年通过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为人才培养夯实了教学根基。

  以赛促研,搭建协同创新新平台

  学科竞赛中涌现出的复杂商业问题和技术难题,是科研创新的天然“富矿”。学院紧抓这一机遇,将竞赛作为连接教学与科研的纽带,有效激发了师生的科研活力,并以此为契机搭建了多元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一方面,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转化。学院鼓励师生将竞赛中遇到的企业真实痛点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并积极推动教师将竞赛指导经验、教学改革心得总结提炼后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例如,由学院教师负责的“三线贯通:‘保险学’‘三化四项三法’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和“以校际合作和新文科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双双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并积极申报更高层级的教学成果奖。

  另一方面,构建政校行企一体的科研实体。学院依托学科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探索政校行企共建“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实现了技术互补与科教融汇。与湖州市商务部门、飞英街道等共建湖州市跨境电商研究院和跨境电商产教融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以“政府部门搭台、高校育人、企业实战”的“三位一体”模式为核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战平台,更承接了地方产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形成了以研助产、以产哺研的良性循环。

  以赛促训,打造实践育人新矩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淬炼。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了从“模拟仿真”到“实战赋能”的三级跃迁式实践育人矩阵,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摔打磨炼,练就过硬本领。

  一是“校内仿真”。依托校内实验室和电商直播平台等,开展基于企业真实案例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二是“产业研究院实战”。在校企共建的产业研究院和直播基地中,学生直接参与真实项目运营。三是“企业嵌入式顶岗实习”。在湖州学院“毕业论文、实习和就业三位一体”及“夏耕树人、白鹭齐飞”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经管学院为学生对接提供多样化实习实践岗位。此外,依托在养老服务企业岗位的暑期实践和志愿服务经历,学院教师还带领学生团队打造“银龄悦读——化解老年阅读困境的领航者”项目,并在“农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级金奖,充分体现了竞赛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三级实践体系彻底打通了从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举办“学创杯”创业模拟大赛、乡村振兴大赛、经济管理案例竞赛等校级选拔赛,筛选出的优秀团队可以直接进入更高层级的实践平台,实现了“训、赛、创”的无缝衔接。2025年,学院教师挂职担任湖州紫金桥村干部,带领学生团队开展紫金玉米的销售数字化转型项目。学生全面掌握了从产品定价、直播内容设计到直播间搭建、日常短视频脚本设计等工作,深度参与到直播、后台和物流等各环节,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探索“赛教研训”一体化改革新方向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赛教研训”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内涵和社会服务能力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深化“赛教研训”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更加科学的质量监测与评价闭环,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

  (李欣桐 祁礼为 俞迪岸 朱雨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