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星期五
山东理工大学
科产教融合 校地企协同 提升育人质量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 李玉霞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学校早在2006年就立足区域、贴近行业,实施“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2010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6年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近20年来,学校以科产教融合、校地企协同持续深化卓越工程人才的联合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优势,校地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挥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深化校地融合,构建与淄博、潍坊、滨州等地市“相互赋能、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依托智能农装、机械、车辆、材料、化工等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围绕智能制造、农业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载体,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保障,以高质量服务项目为抓手,全面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校地企需求精准对接,“企业研究院设在学校、学校研究院设在企业”。2020年,学校启动“科技副总”选聘工作,服务企业700余家。依托共建的新华医疗医工交叉融合创新研究院等扩充了一批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

  实施产学研精准合作,“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市场评卷”。校地企共建技术转移转化基地、中试基地,开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多家,年产值超2亿元。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的技术转让合同额5.2亿元,作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推荐名录,并实现量产。纳米硅、氮化硅两项技术经评估达1.4亿元,以作价入股方式实现成果转化,填补国内空白。构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能力图谱,实行“学术导师+产业教授”双导师指导,开设“稷下英才实验班”和智慧医疗、绿色制药、陶琉设计等产教融合实验班,每届培养规模超过400人。

  主动服务产业需求,产教融合,开展专业优化和卓越工程人才协同培养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优势学科专业强化战略,对接山东“十强产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专业交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与农业装备、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人工智能与信息等学科专业集群。开设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12个新工科专业,校地企协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与潍柴、重汽等著名汽车企业联合共建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毕业生入职后得到一汽、上汽、比亚迪、广汽、潍柴、重汽等龙头汽车企业的认可。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深化计划。建立“学科+产业”“专业+企业”精准对接融合机制,深入推进校地企协同育人。匹配现代高效农业、绿色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需求,与潍柴、山东时风等共建山东省现代农业装备未来技术学院,与中化学天辰、齐鲁氢能研究院等共建山东省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与百度、新华医疗等共同实施人工智能急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山东时风、舜泰汽车、齐鲁石化、歌尔股份、科汇电气等大型企业共建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5个。校企联合成立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将企业实战场景融入课堂教学,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403个,共建国家级别实践教学平台6个,共建校企课程297门。

  强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科教融汇,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将“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统筹部署,依托校地融合,发挥科教优势,强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联合淄博市政府部门共建由齐创大厦、大红炉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构成的“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成为学校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服务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新引擎”和引企入教、科教融汇的“超链接”。

  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按照“实践项目化、项目产品化、赛训一体化”创新实践教育理念,构建了“创新驱动、项目牵引、成德于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科教融汇,完善工程实践环节,构建以课内外和校内外融通为核心、以科创项目和专业赛事为抓手、以开放式科教平台为支撑的进阶式全链条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在科创大赛、产教融合实训中实现从项目原型设计到生产模式转化的全流程创造与实战。学生年均获得国家科创竞赛奖项1000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由第214位逐年飞速提升,并连续多年跻身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 李玉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