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前身创建于1925年,校名为“丹阳县立初级中学”,校址位于丹阳西门府馆巷。1928年,学校迁至西门夫子庙,1946年又迁至老北门积谷仓,百年校庆前在丹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新建,易址办学。学校四移校址,八改校名,但不变的是服务丹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谱写教育弦歌,积淀县中文脉 乡贤办学,名流聚集。1925年秋,县学既成,乡贤担当,文人向往,在外饱学乃至留洋深造的丹阳学子回乡兴学,一时间,丹阳县立初级中学成为文化名流的聚集之地。在丹阳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办人中,林立山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之心;首任校长陈湘圃掌校治学,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吕凤子注重开展美育教学;韩笔海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教务主任吕叔湘在此开启教育生涯,教授“英文”与“国文文法”课程。 百年县中,文脉初立。学校寄托着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扎根于崇文重教的丹阳大地,承袭着教育名家的思想,将优秀地域文化、宗师风范与时代使命熔于一炉,铸就了百年更始、求真育人、心系桑梓、报效家国的教育血脉。 更始精神,薪火相传。20世纪50年代,学校兴建“更始堂”;20世纪70年代,学校开辟“更始园”;20世纪90年代,学校修建“更始楼”。学校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革新基因融入师生血脉。学校从初级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再至高级中学,几经变革,始终积极承担县中的责任使命,为了父母“望子成才”的心愿而努力,在一代代丹阳学子心中形成了浓厚的“县中情结”。 名优教师辈出,英才光耀丹阳 根植杏坛,垂范百年。学校创建以来,无数功底深厚的名师在讲堂上悉心传授学科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音乐等学科均有名师坐镇,为学生答疑解难;多名班主任教师认真负责,为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县中学习记忆。截至目前,学校有延聘特级教师2人,镇江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人,正高级教师在评2人,镇江“金山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3人,镇江市教学骨干17人,江苏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3人、二等奖获得者2人,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人。 桃李天下,反哺桑梓。百年间,学校培养了学界菁华、体坛名将等行业人才,数万名优秀学子奔赴四海,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许多毕业生选择在进一步深造后学成回乡,建设丹阳。从教师、医生到技术骨干,“县中人”成为丹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承优良传统,矢志求真致远 吕叔湘中学从内涵挖掘再到系统规划,以内核升华培育高素质人才。学校目前是国际空间科学与信息技术青少年培养计划“朝阳计划”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地理教学先进学校、江苏省物理教学优秀实验基地、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基地、13所著名高校优质生源基地、近3年,学校开设“航空航天与物理”“丹阳市泰山水库保护研究”等36门校本课程,其中,12门课程被江苏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丹阳市横塘中学、丹阳市实验小学等8所院校广泛采用。“真本色 大视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实践课程基地”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立定脚跟:求真青年‘文心’砺品行动”被列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吕叔湘教育思想融贯全学科育人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江苏省级课题评审。 从新河桥畔到丹阳高新区,硬件全面升级,百年学府旧貌换新颜。2025年,丹阳市投资5.96亿元助力学校建成新校区,占地209亩,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新校区以“两轴聚一心,四处文化堂,水绿贯四方,多点共筑园”为特色,布局分区合理,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学校打造“智慧空间”,在90间教室配备可升降桌椅、AI录播系统;图书馆藏书15万册,阅读区配备288个座位,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读古今;积极搭建人文景观,如“文心园”“吕园”“余香河”等;修建运动场馆,在“聚健楼”内打造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标准的篮球场。 从积谷仓的青砖旧瓦,到“叔湘楼”的智能网络;从战火中的读书救国,到盛世里的宏志兴邦。绵延百年的教育文脉流淌不息,形成了学校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校区的银杏树下,吕叔湘铜像目光如炬,凝视着“文心园”里的“文”字长廊。这所承载着梦想的百年学府,正以“立定脚跟”之沉稳、“开拓眼界”之宏阔,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朱玉海 周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