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新校,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航星学校从诞生起就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回应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高质量教育”的呼唤,还要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对“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份使命,既刻在学校的办学基因里,也藏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中。
3年时光荏苒,这片土地见证了教育理想的拔节生长。曾经的茵茵草坪上,现代教学楼拔地而起,白墙点缀“生命绿”,鲜活灵动,既成为片区亮眼的风景,也让“育人理想”从蓝图落地为可触可感的育人空间。建校以来,航星学校坚守“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而又独特的星星”的育人主张,以“梯航生长,启明自立”为办学理念,以“12333”行动纲领为发展框架,在打造“人文涵养、科创领航、艺体见长”办学特色的同时,更将“育美”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探索构建“三层四环五链”浸润“育美”实践体系,培养“适应未来的湾区新人”。从空间设计的“无界课堂”,到课程构建的“五育融通”,再到家校协同的“共育生态”,美育成为串联五育、开启学生全面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以“空间重构”筑造“梯航生长”的“育美”场域
建校之初,航星学校围绕“如何在紧凑的空间里,打造出能满足多元课程需求、支撑未来学习形态创新的育人场景”这一问题,以“适配学习方式变革、服务每个孩子自由生长”为导向,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顶层设计,打造“开放+浸润+体验”的泛在学习空间,以“空间重构”倒逼教育形态升级,让学校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为“梯航生长”理念的具象载体。
在整体布局上,具备流线型外观的“H”形教学楼既取“航星”的首字母以呼应校名,还以“开放无界”的形态,打破传统教室的“方正束缚”,为学生搭建起自主探索的“成长阶梯”;低饱和度的“生命绿”和流线型外观,呼应深圳“山海连城”的城市自然生态建设计划,让“生态美”自然融入日常,成为滋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无声美育课”。
空间功能的设计,更处处体现了“育美”的深意:走廊的“移动图书馆”让阅读突破时间与地点限制,使学生实现“随时可读、随处可学”;楼顶绿植园化身“劳动教育+科学探究”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感知生命、探索自然;下沉式广场变身为“学生展演+社团交流”的活力舞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释放创造力的融通空间;各学科功能室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支撑“长短课”灵活实施,为“学力提升工程”厚植实践土壤。
“课堂的边界消失了,我们能在校园的不同场所中自由穿梭、探索思辨。”七年级学生唐郑昊的感受,正是空间育人价值的生动注脚。当校园成为“可生长的教科书”,每个角落都在助力学生自主成长,每寸空间都在诉说学校“育美”的初心。
学校在硬件支撑的基础上,打造“三层四环五链”浸润“育美”体系。“三层”为3个浸润层级,即学生层、教师层以及学校层。“四环”为四环进阶“育美”目标,以“识美、尚美、行美、创美”环环进阶。“识美”即能分辨美丑,“尚美”即崇尚美,“行美”即能施行美,“创美”即能创造美。“五链”为五大发展链条,全力打造人人“育美”、处处“育美”、时时“育美”的美育生态链条,从“理念、空间、课程、师资、实践评价”五大方面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校浸润“育美”实施途径。
以“课程融通”激活“五育融合”的“育美”内核
语文教师金群的诗歌课堂“搬进”了历史功能室,学生抬头是串联古今的历史年表,俯身是镌刻着云纹的古朴长桌,沉浸式氛围让学生更快走进诗意的世界,也让美育与文史知识学习自然交融。这样的跨学科课堂,正是学校围绕“新、心、欣、薪、星”五大课堂特征,构建“星课程”体系的生动实践,让美育不再局限于艺术学科,成为串联各学科的育人纽带。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坚持“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教学导向,构建了“固定课程”“动态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学校采用“长短课”灵活调度,“三层级”(保障级、基础级、挑战级)动态学习方案精准减负,依托“2+N”(数学、英语两门学科以及其他学科)动态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让课程节奏精准契合每名学生的成长律动,确保学校的办学特色都能找到适配的落地路径。
教师是“课程融通”的核心支撑,在“教力提升工程”的引领下,航星学校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星课程”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量。首先,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多维度推动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航星学校校长作为“全国百佳美育校长”,始终以高标准深耕教育领域,在专注自身专业能力持续提升、坚守一线教学岗位、统筹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时,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与专业创作,给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其次,学校重视各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让教师团队深入钻研AI技术应用、课程变革等前沿教育领域,同时聚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精准化指导与系统性培养,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引领与有力支撑。为实现“每名教师皆能‘育美’,每门学科皆有美育”的目标,学校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审美素养、“育美”能力。“五星”教师培育工程、“青蓝工程”锻造育人骨干,集体培训、专家讲座、跨校交流等多种活动,培养教师的美育思想、提升教师的美育技能。淬炼之下,硕果累累:学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奖项128项。教师林晓思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辅导教师奖,教师祝伟唯获得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特色落地的双重印证。
家校社协同为“课程融通”拓展了边界。学校创新实施家校联动育人课程,开设PCS课程“家长课堂秀”(Parents Class Show),将家长资源转化为“动态课程”的重要组成。美术室里,家长林女士带领学生体验非遗烧箔画,在金箔晕染的斑斓纹路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夯实“人文涵养”的根基;地理室里,从事旅游行业的家长盖女士带领学生“云游五洲”,在地理知识与优秀地域文化的联结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呼应“科创领航”中“探索世界”的理念。家长的参与,让课堂延伸到广阔天地,使美育从学科融合延伸到生活实践,丰盈了“人文涵养、科创领航、艺体见长”的特色育人场景。
从教师的跨学科实践,到家校社的协同参与,“星课程”体系始终以“人文涵养、科创领航、艺体见长”为锚点,让“固定课程+拓展课程+动态课程”的课程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又推动了教师成长,凝聚了育人合力,最终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学科渗透、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生态,让五育融合在“课程融通”中落地生根。
以“活动育人”见证“每颗星星闪光”的“育美”成效
当七年级学生雷世琪穿上《骆驼祥子》中“高妈”的布衫时,内心满是激动与紧张。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姿态和表情,与小组成员共同揣摩剧本和人物的内心,努力贴近角色。从羞涩饰演到从容登台,雷世琪的蜕变,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深圳“完善面向人人的艺术实践活动机制”政策在基层校园的鲜活落地。“活动育人”不是简单的“课余调剂”,而是衔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地地方政策要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让办学特色从理念走向实践的桥梁。
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航星学校倡导艺术教育从“呈人之美”到“成人之美”,用艺术的“金钥匙”打开学生全面发展的大门。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学校构建多元活动矩阵,形成了覆盖课堂内外、联结家校社的活动育人生态,让成长在实践中自然发生。
作为宝安区课后服务优质学校,航星学校紧扣“养德、启智、创美、健体、爱劳”五大维度,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特色项目为支点,开设涵盖89个类别的社团课程。这些课程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科创,从文体特长到实践技能,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以四大校园节日为全年活动的主轴,将育人理念融入每一场实践。“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围棋争霸赛、“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依次开展,既为学生提供了“呈人之美”的展示平台,还通过学生的深度参与实现了“成人之美”的无痕赋能,让每名学生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让每份才华都能被看见。
校外实践进一步打破育人边界,让美育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化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作课堂。航星学校作为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在校外实践课程中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场馆,在实地观察中感知生活之美,“每周半天阅读”让学生在书香浸润中成长,“启明星课程”邀请各领域的知名专家进校园,以高端智慧点亮学生视野,形成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航星学校的3年“育美”实践,引导学生走上“星光大道”。繁星合唱团登上深圳保利剧院的舞台,获得香港国际合唱节金奖;学生美术作品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二等奖;舞蹈、朗诵、英语演讲获得中国童话节之粤港澳大湾区童话节金奖4项、银奖3项。这些荣誉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每个奖项都体现了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中明确方向、提升能力的成长轨迹,也是“美育启五育”的有力印证。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时代潮头,航星学校将继续以“梯航生长,启明自立”办学理念为魂,以“空间重构、课程融通、家校协同”为脉,以“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而又独特的星星”为核,继续深化“育美”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更多“有温度、有素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致力于让“航星”成为深圳教育版图中一颗闪亮的“启明星”。(林文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