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唐山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紧扣制造强国战略需求,以“产教创融通”为纽带,逐步构建起“思政铸魂、设备强基、产教共生、赛创融通”四维协同育人体系,不仅筑牢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根基,还打造出了“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育人新生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思政铸魂:红色基因融专业,打破“两张皮”困境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思政引领,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创新“三全育人”新模式,将红色基因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变为“实战浸润”。 自动化专业建成“大国重器+红色科技”课程思政资源库,收录“唐山抗震救灾装备创新”“京津冀智能制造升级”等56个典型案例,开发《机器人工程》等配套案例集。推行“思政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等32名资深人士,与校内思政导师组建育人团队,让学生实现技能与家国情怀双提升。 设备强基:“研创一体”解难题,实现“产教同步”迭代升级 面对教学设备滞后、外购成本高等问题,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构建“研创一体”设备开发与共享机制。近年来,自动化专业先后自主研制了“智能产线数字孪生系统”等12类核心教学设备,获得发明专利2项,设备成本较外购降低60%,更新周期从传统的5—8年缩短至1.5年。 自动化专业搭建了“基础层(基础实验)—产线层(产线实训)—实战层(实战工场)”三级递进平台:基础层即校企共建模块化实验平台,自制设备占比达46%,保障学生开展核心技能训练;产线层包含3套数字孪生系统,还原企业生产场景;实战层依托产业学院“共享工厂”,已完成2条企业产线改造。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立的“研发—教学—转化”闭环机制,彻底解决了在校所学与企业所用的脱节问题,让设备成为连接学校与产业的“桥梁”。 产教共生:师生合作助发展,激活“实践育人”效能 针对本科生科研实践参与率低、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验题”协同模式,让本科生从“课堂学习者”转变为“技术攻关者”。 2022年以来,自动化专业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比例跃升至51%,师生为1家企业开发智能分拣系统,年增效100万元。师生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企业,攻克126项技术难题,直接服务京津冀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深化校企平台共建,与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2个,与北京至芯开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实验室2家,与遨博(河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度共建现代产业学院2个,这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让教育真正在唐山的产业土壤中扎根。 赛创融通:阶梯孵化促转化,打通“创新落地”堵点 为破解学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低、“赛训脱节”的难题,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搭建“赛创孵化”的阶梯式体系,实现“竞赛出成果、成果能落地”。 自动化专业构建了“技能赛—创新赛—实战赛”三级竞赛体系:在技能赛层面,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程、电子设计等校内赛事为抓手,实现了学生基础实操全覆盖;在创新赛层面,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省级以上奖项获奖率达35%;在实战赛层面,以引入企业真实命题为导向,成果转化率达12%。 深化专创融合教学,自动化专业联合企业开发“机器人学”等12门产教融合课程,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双主讲”,每学期更新20%以上新技术案例;另外,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推动教材编写紧跟企业项目需求,采用模块化方式,确保内容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建成“创客空间—智能工坊—产业园区”三级孵化载体,成功孵化2家学生创业公司,均聚焦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已为3家本地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带动15名毕业生就业。 从“思政融入专业”夯实育人根基,到“设备同步产业”强化实践能力,再到“产教共生、赛创融通”服务发展需求,自动化专业的四维协同育人体系打通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堵点。在制造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一模式不仅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书写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懂技术、有情怀、能创新”的工程人才的生动答卷。 (王超 马壮 窦新宇 袁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