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于2010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机电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需求,依托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开展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本研知识深度融合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和措施,有力促进本研一体化大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构建突出工程与创新能力的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机电工程学院面向国家创新战略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需求,突出本研一体化大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多视角、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打通学科基础课程设置,贯通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层次递进式实践与实训体系,辅以选修课程、课外活动等自主实践创新教学环节,积极推进学生课内课外工程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融入本硕博人才培养全过程。 机电工程学院为每名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在第4学期,学生和导师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以确定学业导师。探究机械本研一体班的管理办法,构建机械本研一体班选拔与考核分流机制;建立本研一体培养指导委员会,对培养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建立起包含学校、学院、学科督导专家“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通过随堂听课、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机械本研一体班的课程、实践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督导。 厘清机械工程知识的脉络与规律,实现本硕博知识的深度融合 机电工程学院在教学的顶层设计方面,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相融合,全面规划思政教育的整体架构,形成“设定目标—挖掘元素—评价考核—修正革新”的思政目标落实体系。以典型机械构件为载体,分析知识的适用条件和属性,将几何构型表达、机构原理优选、零件结构分析、组合设计优化、材料选择与处理、加工制造工艺等零散知识点有机整合,实现课程之间知识的映射与融合。在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油气装备科技前沿与企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的整合,重构核心知识、外围知识与交叉知识,形成了包含油气装备设计、智能制造、计算仿真、检测与控制的课程体系。在本硕博核心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向式学习和自主探索式学习,强化系列知识的深度融合,搭建起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促成大学生培养由知识积累到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升华。 构建本研全过程创新平台 机电工程学院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有联合实践基地,成立高端油气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未来智造技术学院,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推进工程技术进课堂,以实现科学研究、学术前沿、工程应用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三进”提升计划项目,为学生在本科阶段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项目提供持续深造的自主发展平台;基于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与导师科研项目,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工程与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学校作为秘书处单位承办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围绕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按照研究方向建立包括导师、实验员、工程师在内的指导团队,激活学术智力资源;建立大学生机电创新实验室、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构建实验室开放与共享机制,实现软硬件资源的优化,促成学生创新成果落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本研一体班学生因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等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推广应用,受益学生超2600人。相关成果为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未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将继续着眼于未来石油装备高端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平台建设等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石永军 徐长航 邹宇鹏 于蕾艳 伊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