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星期二
湖南科技学院
服务地方发展 培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黄创霞 尹向东 张彬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湖南省永州市“向南向海向外”战略方向,立足永州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以产出为导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大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逐渐形成“产业链提需求,教育链快响应,创新链供动力,服务链强反馈”的闭环培养,着力提升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获批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1项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别荣誉40余项,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项,联合当地企业获批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湘粤社科智库联盟、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性竞赛奖励先后涌现,代表性创新成果竞相迸发,这些是湖南科技学院持续强化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生动写照。

  以“四链对接”为抓手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创融合、校企融合为手段,实施“网络安全卓越工程师班”“嵌入式卓越工程师班”等小班复合型培养,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贯通、理论与实践贯通、产教融合与行业需求贯通、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贯通,推行“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的课程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知识—能力—创新—产业”“四链对接”课程体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力尔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共建国家级别众创空间。近年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周期缩短25%,企业用人成本降低25%,技术转化效率提升30%。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赛事中屡获金奖和一等奖,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00余项。

  以“三网融合”为基础

  构建跨域联合培养体系

  学校借力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把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卓越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多措并举构建“数字教学资源网”,广开门路搭建“产教融合实践网”,精准发力构筑“区域人才适配网”,实现“三网融合”。以“3个三分之一”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推行“基础模块+动态模块”课程结构,开发微课程与案例库实时更新机制,66门校企课程实现教学与产业无缝衔接。实施“双师共备”制度,整合政校企资源建成动态更新的数字化资源库,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协同授课,校企协同开发320个企业真实场景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实时同步。获批“通信原理”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区块链原理及应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34门优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首批上线的课程中,学校入选课程门数在湖南省高校中排名第四。

  以“项目贯穿”为引擎

  增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学校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共建“县域数字经济实训基地”,依托“数字教学资源网”开发“地方数字经济应用”模块,打造“通用能力+区域技能”定制方案,实施“基础实训—项目实战—产业孵化”三阶培养,与企业共建26个研发中心和创新工作室,将“江永香姜种植溯源”“摩崖石刻保护”等46项本土产业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开设“文旅IP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现代农业与物联网应用”等跨学科课程模块,促进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思维,以适应永州“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智慧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在参与永州市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掌握实践技能。2017届校友李国琛团队的“数字孪生助农车间”项目在永州市5个脱贫县应用,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以“思政育人”为导向

  引导学生扎根基层一线

  学校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一条主线,坚持“家国情怀铸魂、工匠精神赋能、服务地方发展”,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壁垒,实现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各专业的导论课中增设“潇湘产业振兴案例”单元,深入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将当地企业技术骨干的成长经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讲述永州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故事、当地企业突破技术封锁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主动融入基层一线建设需求。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紧密贴合,为“向南向海向外”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黄创霞 尹向东 张彬)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