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公布了2025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国计量大学罗哉教授团队的“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大型零部件原位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斌锐教授团队的“工业机器人校准和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重磅奖项是中国计量大学深耕计量测试领域、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锚定计量“老本行”、在先进测量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有力见证。 固本:筑牢学科根基,守好计量根脉 制度创新是学科突破的关键。学校出台《中国计量大学高水平学科团队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协同发展合力。聚焦精密仪器及机械、热工计量技术及仪器等方向,构建覆盖计量全链条的完整学科生态,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关键通道,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2021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浙江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先后引育国家级别人才10余人、省部级人才40余人,组建起一支兼具学术高度与产业深度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深耕计量领域,先后斩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社会力量设奖30项,起草多项国家标准,承担国家重大及重点项目8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0余件,转化成果54项。 破茧:打造硬核成果,回应时代之问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国计量大学团队勇闯“无人区”,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跨尺度几何量测量团队针对大型复杂曲面零部件“测不准、测不快”的痛点,研发立体球笼式激光三维成像测头、全局复杂测量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微纳多相机理与测量团队聚焦大口径高压天然气流量计量难题,建立实流高压天然气流量量传溯源体系,终结了我国该类流量计“只能国外送检”的历史。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团队针对生物产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不标准等关键问题,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和国家标准样品,为有害物质精准识别和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多相流与智能数据研究团队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复杂多相流动过程精准建模、精确测量与高效优化的核心难题,在多相流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开发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学校积极为企业解决关键问题,赋能产业迭代升级。学校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的科技型公司,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与装配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了检测装备“国产替代”。热学测量技术及仪器团队研发的锂电池全域热安全量热仪器,服务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发展装上“计量安全阀”。智能流体装备与检测技术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德帕姆(杭州)泵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助力高端石化装备服务世界,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向新:布局“新赛道”,争当行业发展“领跑者” 应国际单位制变革、量值溯源体系重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发展之需,学校布局原位计量、量子计量、碳计量等“新赛道”,争当行业发展“领跑者”。 “借助物联网技术对仪器装备进行远程实时校准,打通计量检测的‘最后一公里’,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对装备的计量全寿命周期管理。”原位计量与检测技术团队负责人王月兵教授介绍,团队聚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全时空计量需求,研发嵌入式、便携式计量装置,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现场伴随、远程校准”。2023年,学校获批“原位计量”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让“计量伴随”从理念变为现实。 “随着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全部由基于量子现象的自然常数定义,计量迈入量子时代。”量子计量及传感技术团队负责人王新庆教授介绍,团队聚焦量子计量与量子传感,致力于构建“量子计量基础理论探索—新型量子传感材料设计与制备—量子精密测量仪器研制开发”的全创新链条,力争在前沿科学与工业制造领域形成示范应用。 “‘碳计量’是‘双碳’目标的底层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眼睛’。”能源低碳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江荣教授介绍,团队深耕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标准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精准核算等,为政府部门精准监管、企业节能降碳及第三方核查提供关键计量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 “中国计量大学始终以干好计量‘老本行’为根本遵循,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保障民生福祉中书写计量人的答卷。”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徐江荣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建强仪器学科,厚植计量沃土,以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精度”基石。 (徐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