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9-08 星期一
三维贯通 三阶递进 三方协同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天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郝玉龙 刘素娟 杨海宽 张建航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立足航天办学特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形成三维贯通、三阶递进、三方协同的“航天思政”育人体系。

  三维贯通,打造航天特色思政育人格局

  学校坚持把载人航天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育人主阵地和思想文化主旋律,实现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融会贯通,打造航天特色思政育人格局。

  传承载人航天精神,拓展育人渠道。学校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本课程+实践课程”,推进“四课同构”。制定实施《载人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建成“双百”载人航天精神教学案例库、视频库。各门课程充分挖掘航天育人元素,构建航天特色课程思政群。打造“航天概论”专题思政课等校本课程,开发“航天史话”“航天功勋”等系列微课程。

  打造航天特色活动,守好育人阵地。学校培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特色”航天特色活动品牌矩阵,建设“中国航天日”“中国梦·航天情”“大学生航天科技节”“原创校园剧”等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持续打造“华航讲堂”,邀请航天英雄、大国工匠等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走进校园。

  弘扬航天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建设航天博物馆、校史馆、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等文化载体,打造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为主题的中心广场,建设长征火箭景观灯、“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航天情”题词等景观。航天博物馆获批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三阶递进,完善航天特色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通过知识体验、情感浸润、实践砺志,构建“知—信—行”三阶育人体系,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育人目标。

  开展航天认知体验教育。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和航天博物馆“入学第一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感受载人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不断深化学生对航天历史、航天科技、载人航天精神的认知。组织开展大学生认知体验、聆听观摩、讲述展演等系列活动,“以航天之志、铸爱国之魂”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

  强化学生对载人航天精神的信念认同。学校源于航天,通过一代又一代华航人的薪火相传,形成了“进德修业、精益求精”的校训,孕育了“严格教风、严格学风、严格管理”的“三严”教学理念和“基础扎实、为人朴实、作风务实”的“三实”学生特点,锤炼出“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干事创业品格。

  引导学生践行载人航天精神。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环节全面融入航天元素,组织开展“大学生航天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航天科普节”等特色实践活动。近5年,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4621项,其中,国家级别奖励2129项,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64名,载人航天精神在实践中得到锻造和彰显。

  三方协同,构建航天特色思政育人机制

  学校立足航天特色办学优势,系统构建“校企—校地—校际”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立德树人协同发展新路径。

  校企共育,航天企业赋能思政育人。学校深化与航天企业的合作,共建23个实践教学基地,聘请“航天导师”170余人,组织学生赴航天一线开展沉浸式实践锻炼,通过“导师制”“师徒制”实现理论深化、实践锻造和思想铸魂。与航天企业共建“钱学森班”“高凤林工匠班”等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共设航天奖学金,助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地联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以航天特色主题思政课推动廊坊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利用航天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推动航天科普进校园。学校开放航天博物馆、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实践基地,年均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通过校地资源联动将航天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延伸育人链条,打造全周期的航天特色思政育人生态。

  校际协同,构建行业特色育人共同体。学校联合5所航天高校牵头成立“航天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依托航天专家、同行队伍建成省级“航天精神研究中心”,参与推进航空航天特色高校思政课联盟建设,与航天类兄弟院校在载人航天精神研究、航天特色课程建设以及航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出技术能手、管理骨干等万余名扎根航天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学校连续获得“航天人才贡献奖”“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学校“航天思政”育人体系先后被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郝玉龙 刘素娟 杨海宽 张建航)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