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9-08 星期一
校企孪生 价值共创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产教融合改革实录
单凤儒 韩伟 明星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聚焦“校企合作难合,产教融合难融”这一核心问题,跳出传统校企合作框架,以“校企孪生”机制为根基,创新构建“价值共创”理论体系,实现从要素供给到价值共生的模式跃迁,为全国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恒星方案”。

  实践探索:“校企孪生”机制筑牢产教融合根基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深耕校企合作十余载,通过四大核心举措,打造“利益绑定、管理一体、育人为本、生态共荣”的校企融合新模式,彻底打破校企合作“表面化、短期化”的困境。

  (一)建构校企“利益共同体”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创办之初就与青岛恒星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根据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产业做大,把专业做强”的“校企孪生”发展战略,以产权为核心纽带,将校企利益深度绑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治理结构,从根源上杜绝了“合作松散、目标不一”的问题,为产教融合筑牢“利益基石”。

  (二)打造校企“管理共同体”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积极构建校企双元一体的管理体制,保证产教一体化管理。在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搭建“四层对接”管理体系,即学校对接集团、二级学院对接二级集团、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集团、科社(“产学研训创”组织)对接企业。校企人员交叉任职、统一决策,实现教学管理与生产运营同频共振,确保产教融合“不跑偏、不走样”。

  (三)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与集团、企业共同将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明确“育人指标未完成,一票否决”。不同于传统企业“重生产、轻育人”的倾向,青岛恒星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刚性制度,让校企双方真正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同向发力。

  (四)培育校企“发展共同体”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依托“数智泛学+科社融创”平台,打造“教学—生产—研发—服务—人才”“产学研训创”融合生态圈: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校向企业支付培训费;企业借助学生能力提升效益,向学校支付技术提成,向学生发放顶岗薪酬。学生实践能力转化为企业生产动力,企业技术升级反哺教学内容更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动态配置,让校企合作从“简单合作”升级为“共生共荣”。这种共生机制使校企合作超越简单的合作关系,进入“价值共创”新阶段。

  理论引领:“价值共创”体系助力教育模式升级

  随着“校企孪生”实践的深化,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进一步提炼创新,构建“价值共创”理论体系,为产教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实现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引领”的跨越。

  (一)重塑校企合作逻辑

  针对传统校企合作“依赖企业责任、行政主导资源、忽视教育成本”的三大弊端,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价值共创”理论以市场规律为核心,建立“等价交换、优势互补、价值倍增”的底层逻辑,提出“成本分担—价值补偿—效益共享”框架,让校企合作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共创”,彻底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二)合作实现三大突破

  在“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实现三大突破:实现从“单向供给”到“双向创造”的突破,不再是学校“求资源”、企业“给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平台、共享效益;实现从“项目合作”到“制度共建”的突破,学校将合作纳入校企治理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避免“项目结束、合作终止”;实现从“局部协同”到“系统共生”的突破,校企合作覆盖教学、生产、研发、就业全链条,打造“教育—产业”生态闭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三)填补产教融合理论空白

  “价值共创”理论的创新,在学术领域实现双重突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理论,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进一步细化、深化;拓展“价值共创”理论的适用边界,为教育经济学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深度突破,离不开理论创新的引领。“校企孪生+价值共创”模式不仅让学校培养出大批“懂技术、能实践、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还为全国高校产教融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将继续深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产业升级贡献更多“恒星力量”!

  (单凤儒 韩伟 明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