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9-08 星期一
课赛融合筑梦远航 梯队培育赋能成长
——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育人模式创新实录
李莹 覃振豪 陆长好

  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在成长中实现突破,是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的重要课题。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深耕育人模式创新,打造出一套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这一体系以技能竞赛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打破传统育人壁垒,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提升的育人新生态。

  创新竞赛模式,覆盖全员技能培养

  让技能培养惠及每名学生,科学的竞赛模式是关键。学校按照学生能力构建三级队伍:核心队伍由能力出色的学生组成,主攻高等级赛事;骨干队伍由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属于竞赛储备力量;基础队伍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组成,侧重对学生的知识普及与技能提升。为激发学生的热情,学校建立动态晋升机制,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激励,确保了教育的普惠性。

  在三级队伍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校级—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别”四级竞赛体系,实现校级周赛夯实基础,市级竞赛检验成果,自治区级竞赛促进交流,国家级别竞赛展示风采。各层级赛事均有对应的备赛机制,形成了完整的链条,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精准培养。

  学校激活校内外资源,借助计算机专业技术属性,将其他专业需求转化为其竞赛内容。例如,为烹饪专业制作包含菜品故事、流程的多媒体菜谱,既助力了烹饪专业学生的发展,又锻炼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在中秋节开展月饼包装设计赛,优秀作品供烘焙专业学生选用。

  校外,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岗位竞赛,企业提供真实场景与标准,内容贴合岗位需求。竞赛采用“企业命题+实战+评审”形式,获奖学生可获得荣誉证书,表现优异者能够获得实习资格。同时,组织学生以优秀作品服务社会需求,为社区商户设计海报、帮小微企业设计官网,形成“校内练兵、校外检验”的循环。

  融合课程与竞赛,构建双向促进机制

  课程与竞赛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此前,学校课程与竞赛常常呈现“两张皮”状态,为破解这一问题,学校主动打破壁垒,构建起双向促进机制。

  学校依据竞赛内容反向设计课程模块,将国家级别竞赛的硬件故障诊断等技能点融入“硬件维修与数据恢复”等课程,将自治区级竞赛艺术设计要点纳入“图形图像处理”课程重点,市级竞赛的短视频制作内容成为“数字媒体应用”课程的实训核心。此外,学校还针对不同竞赛的需求,开设“Python竞赛算法”等选修课程及“国赛真题解析”等集训模块,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掌握竞赛技能。

  教学模式上,学校推行教学与竞赛项目双向转化。教师备课时结合竞赛标准设置目标,授课时引入改编的竞赛真题组织学生练习,课后布置拓展任务。“Wed前端开发技术”课程以自治区级竞赛项目为蓝本,让学生分组完成全流程训练,作品按竞赛标准评比,形成“以赛改课、以课备赛”闭环。

  为了让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学校组建转化团队,梳理优秀案例。将自治区级竞赛“网络布线”技术转化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实训手册,自治区级竞赛“计算机平面设计”获奖作品制成《平面设计创意与制作》教学视频。同时,学校总结竞赛暴露的技能短板,调整课程大纲,让竞赛经验指导课程改革。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指导能力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保障。学校通过多项举措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与竞赛指导能力。

  学校实施“双能培育”计划,邀请裁判解析竞赛规则,指导教师掌握重点赛项训练方法;每季度安排企业骨干驻校,开展实操培训。通过“以赛代训”,要求教师参与竞赛设计、带领学生完成企业项目,建立成长档案,推动教学转型。

  学校组建“三维协同”指导团队,由校内核心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构成。校内核心教师统筹教学与竞赛计划,企业导师参与项目打磨,行业专家提供备赛方案,并建立三方例会制度,确保协同推进。

  学校搭建“基地+资源+工作室”帮扶平台,设置“师徒结对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训练;整合资源建设线上平台,方便教师调取资料;工作室开展项目共研,师生共同承接设计项目。每月举办教师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创新竞赛模式、融合课程与竞赛、强化师资建设,构建起完善的育人体系。该体系以技能竞赛为纽带,打通了教学、实训、竞赛、就业链条。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贡献力量。

  (李莹 覃振豪 陆长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