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围绕“文化铸魂、数字赋能、融创培根”高质量应用型数字财务人才培养三大原则,创新实践“一目标、三原则、五体系”高质量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数字财务人才培养问题。 服务“国家战略、时代发展、学生成长”三大需求 响应环境变化,激发内生动力,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底层思维和逻辑起点。财务管理专业聚焦“三种认识”,找准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本源动力和努力方向。 一是对标新时代新要求,通过市场需求调研、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全新认识”人才需求。 二是深入学习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主动响应数字教育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机遇与挑战。 三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学生成长需求调研,“精准认识”学生诉求。 抓好“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三大环节 明确目标定位、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质量保障,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路径和关键举措。 一是综合运用前期调研结果,综合专业发展实际,明确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解决传统目标定位中存在的“教育观念不新、目标指向不明、质量边界不清、内生激励不足”等问题。 二是审慎选择合作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探索形成“一目标、三原则、五体系”高质量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实践路径不清的问题。“一目标”是指紧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明确主攻方向;“三原则”是指坚持“文化铸魂、数字赋能、融创培根”原则,厘清总体思路;“五体系”是指构筑“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文化铸魂体系、数字赋能体系、融创培根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畅通改革实践路径,优化人才培养生态。 三是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要求,校企共同探索实施“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牵引、以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质量标准为准绳、以过程质量监控为抓手、以质量综合评价为支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一体化视角、集成化机制、可复制模式”三大特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一贯重视创新和特色培育,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突出“一体化视角、集成化机制、可复制模式”三大特色。 一是始终把立德树人、文化育人落实到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主张“小切口,大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融入教学改革,确保文化铸魂全面全线贯通,以一体化视角开展人才培养。 二是明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创新的要求,做到数字化教学改革全覆盖,筑牢学生数字技术应用基础,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坚持“协同贯通、系统集成、融合创新”深度结合,形成集成化机制,夯实学生专业发展根基。人才培养定位强调市场导向与资源协同贯通,深化校企协同、资源共享,明确“高质量、应用型、数字化”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实现系统集成;课程体系注重“通识课、专业课、数字课”共同开展,促进融合创新。 三是坚持“稳中求进、边试边改、创新提升”,形成可复制的研究改革模式。专业始终遵循“明确目标—试点探索—整体推进—形成模式”思路,稳妥推进研究改革,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适应、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相协调、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促进、环境熏陶与自我提升相统一,切实保障研究改革和人才培养质效。 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深刻认识并践行高质量应用型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全面掌握人才培养目标理论逻辑、实践基础、实施路径,自觉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贯穿数字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 教师能力显著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成效明显。17名专职教师中,包含教授4人、博士9人,4人次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项,25人次获评省级优秀指导教师;3人晋升高级职称,6人进阶高水平教师,14人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立项2个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获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培养机制愈加顺畅。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按照“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思路,依托金蝶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起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有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6个,立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以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明显增强,开设“蔡和森与党的建设”“大思政课”6门、数字类课程5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3门,引入职业培训和校企合作课程13门,实现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明显提质,深入实施“四年连续不断”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升。 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完善以“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督导监管、“教学—学工—管理”“三线”协同管理、“学生—同行专家—用人单位”“三方”综合评价为核心的“三三三”质量监控机制,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近5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1项,其中,国家和省级一等奖12项;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3项,其中,国家级别项目22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59篇;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人单位满意率超90%。 (郑清华 朱阳生 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