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应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条主线 ■把伟大抗战精神更好地融入日常,是重要的教育课题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战败投降,中国人民以精诚团结的民族凝聚力、越战越勇的强大战斗力,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后,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铁与血、炮与火的历史淬炼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八十载弹指一挥。 当年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旧中国,如今早已换了人间。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稳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14亿多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行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但放眼世界,战争的阴影依然存在,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人类又面临抉择。正因如此,全体中国人民应当有居安思危、以武止戈的现实危机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使命感,时刻铭记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核,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捍卫世界和平,维护祖国繁荣统一大好局面。 青少年肩头担负着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能否得到有效维护,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民的接续努力,必须保证青少年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将伟大抗战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教育工作者应把好方向盘,坚持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应当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条主线。 国虽大,忘战必危。 今天的青少年生长在祖国繁荣昌盛、物质条件丰富、精神生活充盈的好时代,相比于先辈,他们吃苦较少,社会阅历较简单,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了解不足。尤其是80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距离他们较远,导致其可能了解不多、感悟不深,因此很有必要在教育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课堂、融入教材,最终融入他们的灵魂深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相比于知识的传授、疑惑的解答,作为教师,更重要的责任在于传道。而如何把伟大抗战精神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应当成为他们履行好传道职责的重点所在。 “五育”并举,德育居首。 德育的重心,在于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怀,在于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教师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广大人民教师应立足于把伟大抗战精神从抽象的符号,转变为更容易为当下青少年所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摒弃照本宣科,善用影视资料、虚拟现实、情景模拟等现代手段,让一段段历史活起来,让一位位英雄人物从课本中“走出来”,从而塑造一个个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坚强灵魂,培育一批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华健儿。 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第一课堂。让孩子从小接受伟大抗战精神的熏陶,树立爱国情、报国志,是广大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讲好革命家史,引导孩子阅读抗战相关书籍,在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都有助于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孩子的精神血液。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唯有铭记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压迫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才能让今天的青少年学子拥有更加长远的历史眼光,更加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将“可爱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教育日常,正是为莘莘学子引入一道精神的“活水”。 历史承载过去,教育孕育未来。 当教育管理者善谋其政、教师善教其法、家长善导其行,在伟大抗战精神“活水”的持续滋养下,更多胸怀家国的时代新人,必将擎起抗战先辈留下的旗帜,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