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成长收获的7名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 学校供图
|
9月开学,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2025届物理学专业师范生王旻昱在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开启了自己的从教生涯。 从东部到西部,从学生到教师,这条跨越千里的育人之路,正是北京师范大学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改革创新为脉,响应强国召唤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的生动缩影。 教育强国,强师为基。北京师范大学始终牢记“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初心,聚焦教师教育领域重大关键性问题,以“强师工程”为统领,以“优师计划”为重点,探索教师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努力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铸魂固本 教育家精神引领成长航向 3年前的9月7日,王旻昱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之一,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回信使我备受鼓舞,这段经历成为我在教师路上一路前行的信仰,也更坚定了我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王旻昱说。 王旻昱的成长并非个例。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50余次,覆盖万余人次,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与此同时,学校着力构建以“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为代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体系,引导未来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教师职业身份认同。 作为国家“优师计划”首批实施高校,5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共招录“优师计划”学生3418人,体系化设计师范生入学教育、实践培育、日常管理、毕业课程等关键节点教育活动,将从教情怀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今年,首届“优师计划”368名毕业生响应号召履约从教,奔赴中西部13个省份的148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 “北师大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积极探索将教育家精神和‘四有’好老师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大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贡献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说。 育才弘道 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何以强师?答案还要从探索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寻找。 9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卓越教师实验班”的首届17名学生将正式开学,本科按照化学专业招生,生源质量高,学院党委书记担任首届“卓越教师实验班”班主任。 这是学校探索实施“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进展。 “学校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发挥教师教育、文理基础和多学科优势,谋划实施‘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学校‘强师工程’统筹推进。”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介绍。 今年学校已在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化学4个专业开展试点培养工作,招收首届“卓师计划”学生80名。 “学院为‘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遵循‘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原则,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化学教师的目标,构建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本博贯通培养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毛兰群介绍,学院将创新“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育人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升综合素质,自主做好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努力为我国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积极贡献力量。 改革的步伐不止于此,教师教育新体系、新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构建多学科支撑教师教育新体系——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性改革,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增设语文教育、外语教育、数学教育等学科教育二级学科方向,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的学科支撑作用。 优化“优师计划”育人体系——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职后帮扶—深造”加“履教经验反哺师范育人改革”的闭环保障体系,彰显“优师计划”教育人才供给规模和质量效应。 协同优质队伍赋能教师培养——组建校内外专家联合指导的协同育人团队,形成“全师育人、全程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出台《师范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专项管理办法》,聚焦卓越师范专业建设标准,增强育人合力。 数智融合 赋能未来教师发展 教师扫描分析报告,即可针对每个学生开展差异化辅导,生成“一人一案”的复习建议,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实现因材施教……借助北京师范大学“AI大先生”平台,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教育数智中枢“AI大先生”平台,“AI大先生”智能体将嵌入帮扶师资的工作台,为教师素养能力提升提供伴随式与专业化的支撑。目前,基于“AI大先生”平台的首支教研场景应用联盟中的200多个联盟单位正在有序推进使用。 “‘AI大先生’平台提供的学习评价系统能自动分析学生答题轨迹、课后作业,识别出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率和学习障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看来,教师在使用平台精进教学能力和循证反思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提升数字素养。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形态和教育行为深度变革,为教育赋能增效的同时,也对广大教师的人文、科技和教育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校实施‘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行动’,我们重构阶梯式课程体系,构建‘基础素养—学科融合—创新应用’三级课程框架,以‘人工智能教育原理’等通识课程为基础,在学科教育中融入机器学习案例教学,辅助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工作坊等,培养师范生完成跨学科智能教育方案设计。同时,强化虚实联动的实践能力,建设AI教学实验室,支持师范生开展智能备课、课堂行为分析等模拟训练。”程建平说。下一步,北师大将探索增设人工智能教育师范生专项计划,根据国家人工智能教师缺口,在现有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国优计划”中单列专项,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双一流”高校专项安排招生计划,加快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