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学术积累深厚、优势特色鲜明,研究生培养起步早、历时长。学科团队在持续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研究生培养指南。在学校学科布局调整优化、学科建制由原历史系划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背景下,团队进行了系统思考与设计,依托湖南省、湘潭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培养中共党史党建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理优势,积极拓展教育资源供给矩阵,提出并构建了“多元协同、学研贯通、数智赋能”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 ◆◆◆ 盘点教育资源构成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1978年起招收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自1984年起招收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批中国共产党历史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学院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学院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院;2018年,学院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招生。学科建设一步一个台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持续扩充的研究生教师队伍,争取到了多个高层次基地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纸质与数字图书资源,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至各行各业,从而奠定了研究生教育资源供给的坚实基础。 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为总结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发挥党的建设重要作用,社会各行业对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拔尖创新人才需求大幅增加。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的发展也随着时代变迁步入“快车道”。201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被教育部门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和博士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然而,随着学科的发展,教育资源不足与培养目标研究生的条件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学校学科学位授权点现有队伍的稳定性、高端人才的引进等面临现实挑战,与行业内各层级的互动和联结较为局限的局面有待突破。此外,学科基地平台的图书资源建设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庞大丰富的校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且系统的开发与利用。面对这些挑战,学科团队及时跟进调整,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 拓宽教学资源的供给渠道 一直以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主要依赖“一校一学科”的导师团队。然而,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资源,与社会对思维开阔、能研善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矛盾。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学科明确制定了应对该问题的策略:通过校地协同、校企合作、校馆共建、校际互通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举措,持续拓宽教学资源供给渠道。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学科依托丰厚的专业校友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市积极开展校地协同,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与湖南雷锋纪念馆等机构推进校馆共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实现校际互通,与中共中央研究党史和文献院共建毛泽东思想研究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院互促。从水平维度,构筑了从“一元”变“多元”的协同教学资源供给方阵,为研究生拓展更广阔的视野,为其提供更接地气的实践场域,为研究生拓宽专业眼界、练就实务思维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提升知识渗透的纵深幅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共党史党建学专业研究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虽然理论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缺乏学习特别是边学边用的主动性,这与时代所需的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思维和能力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拔尖创新人才之间形成了冲突。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完善知识传授方式,激发学习主体的内生动力。为此,学科团队摒弃了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牵手式”教学模式,创办了研究生读书会、研究生论坛、研究生党史宣讲团等品牌活动及社团,打造了“阅谈并进(基础层)、学研结合(提升层)、研创并进(创新层)、创宣互促(实践层)、评学联动(保障层)”的动态教学方法,将知识讲授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实施“指引式”教学。通过这种对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多维创造性转化,提升了知识渗透的纵深幅度,有效助力学生在学研贯通中快速成长为具有自主自发学习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增加垂直资源的获取途径 中共党史党建学专业研究生需要高水平高密度的专业熏陶,以夯实深厚的专业基础。为此,学科团队依托开放的培养思维和平台,着力塑造迎接数智潮流、主动进行数智渗透的先进教学生态,以增加垂直资源的获取途径,持续为研究生搭建接轨前沿的阶梯。建成“四史”虚拟仿真实验室并获批全国“大思政课”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建设了40余个实体虚拟仿真展览馆、60余个原创虚拟仿真展览馆和10个线上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上线红藏数据库,学生可一键调取海量史料,实现“指尖上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添置、开发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虚拟仿真资源库等一系列系统性数字服务工具,为学生提供海量、前沿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强化高端基地集群建设,依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别平台,辅助研究生飞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通过系统性分析和解决一系列矛盾,专通结合型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成效显著提升。近年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其就业后的个体职业发展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喜人态势。鉴于矛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将持续优化并完善“多元协同、学研贯通、数智赋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力争不负时代重托,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服务“四个面向”的优质人才。 (熊慧 李伏清 张佑祥 周锦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