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8-25 星期一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
打赢“四大攻坚战” 培养智能制造人才
  汽车零部件订单生产

  工业机器人项目实训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先行先试,率先在校内试行并推广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新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能链条·深入融合·真实场景”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打造“工单为核·能力进阶·双元协同”的教学组织新模式,建立“动态转化·多元评价·利益共享”的持续运行新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赢“中技融通、产教一体、‘双师’共育、共评互认”四大高质量人才培养攻坚战,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人才动能”。

  中技融通

  建构进阶式实践项目课程

  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机械制造产业经历着深刻变革,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单一技能操作工向具备复合技能、跨领域知识、学习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工匠”转变。在此背景下,学校打破中职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壁垒,建构理实一体的进阶式项目课程,以理实一体为主体,独创“精—专—融”三阶能力培育路径。

  在“精单一”阶段,通过“工单式微项目”提升单项技能精度。学校为每个单项技能点设计高度聚焦的“工单式微项目”。每个工单包含明确的任务目标、规范的操作步骤指引、所需工具及材料清单、精确的质量验收标准及配套的微课和操作示范视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工单要求,反复练习直至完全达标。教师通过过程观察、工单完成质量和量化测评进行精准反馈与考核。该阶段通过难度较低的任务,先让学生动起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调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和效率,通过强约束、高标准的重复性精准训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技能根基。

  在“专协同”阶段,以“复合工单”强化多技能融合能力。学校在这一阶段设计覆盖多个关联单项技能的“复合工单”,工单任务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中常见的模块化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协同的方式完成任务。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单项技能的基础上,理解技能间的逻辑关系与衔接点,并对单项技能进行有序组合与协同应用。考核重点在于模块功能实现的完整性、各环节衔接的质量、过程的规范性及团队协作效率。

  在“融系统”阶段,依托复杂项目培养技术集成能力。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加工一个简单零件,从单纯的车销与铣销加工向车铣复合加工转变。项目要求学生系统集成应用前两个阶段掌握的精密单项技能和多技能协同能力,深入理解各相似工种的内在联系,在实现技能迁移的同时,解决跨技术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强调系统性思维以及项目管理意识,依托项目答辩、功能验收、技术文档等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学校通过开展高度仿真的复杂项目实战,使学生具备应对真实产业技术挑战的能力。

  产教一体

  建设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创建“‘政校企’三维共建、教学产‘七真’融合”的人才培养全链条,依托政府部门资源投入、学校教学体系支撑、企业技术赋能,建成具备教学实训、真实生产、技术研发、培训鉴定、创新孵化等九大功能的产教融合综合体。学校创建“七真”赋能体系,即:配置企业新一代柔性生产线等“真设备”,承接“雷神动力”混动变速箱汽车零部件等“真任务”,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等“真标准”,学生轮岗工艺员或质检员担当“真角色”,加工过程体现机械加工“真技术”,产教融合基地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加工过程实现“真流程”,校企“双师”共育展现企业“真文化”。学校建立“昼夜双轨制”运行机制,白天按照“教学工单优先排产”的要求开展多品种小批量订单实训,夜间切换企业生产模式,由企业技师与教师混编团队实施“双师”管理,确保年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实现“校门”与“厂门”的零距离对接。近3年,学校承接企业订单超20余项,学生参与创造产值约200万元,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5天,孵化科创企业6家。

  “双师”共育

  打造协同式实践教学团队

  智能制造产业技术飞速迭代、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持续革新,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全新的、动态变化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技能储备和教学理念,学校突破传统“双师”简单叠加模式,构建“研发导向型”校企协同教学团队。组建“项目嵌入式”混编教学团队:以承担企业真实在研产品项目为核心纽带,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选派的能工巧匠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双功能”团队,团队规模可根据项目复杂程度进行动态调整。团队深度绑定在一个具体、有交付压力的真实研发项目上,团队成员具有明确的研发任务分工与教学转化职责。

  学校创建“研—教—训”“三位一体”联动模式。一是实施“研中教”,企业技师主导实战示范,学校教师跟研转化,在项目校内共建产线。企业技师担任“主操手”和“工艺讲解员”,按照实际生产流程与标准进行操作示范,重点讲解工装夹具设计诀窍、工艺参数优化逻辑、精度检测、突发故障应急处理等“活经验”;学校教师全程深度参与研发过程,担任“观察员”和“记录员”,重点学习前沿设备操作、新工艺标准、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技术决策过程,并同步思考如何将实践知识转化为教学案例与知识点,提升对生产实践、技术动态的感知与应用能力。二是实施“研后训”,学校教师主导教学重构,企业技师提升教法学法。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或完成后,学校教师牵头,基于研发过程中记录的真实案例、技术难点、工艺卡片、调试日志等一手资料,系统梳理、提炼、重构,开发“数控车铣复合加工实例”“数控加工工艺优化实例”等项目化课程模块。企业技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研讨会,提供技术准确性审核,并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学设计方法、课堂组织技巧、教学语言表达、微课制作等,提升知识结构化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能更有效地将经验传授给学生。三是实施“训中研”,“双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形成能力迭代闭环。学校将研发项目或其分解出的子任务,转化为面向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担任项目导师,学校教师侧重项目流程管理、理论指导与教学组织,企业技师侧重技术方案把关、工艺指导与实战问题解决,形成“真研发获取新知识→‘双师’共研转化新课程→共导项目实践验证与迭代”的能力提升闭环。

  共评互认

  共建“双认证”能力评估体系

  学校评选的“优秀”,可能并非企业真正需要的“能手”。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与企业招聘、选拔、考核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评价标准、流程和侧重点存在脱节现象。为破解校企评价割裂的困局,学校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融合企业评价标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入工单成果答辩、技能比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创建了“标准共定·过程共监·证书共认”的“双认证”评价机制。一是共建全链条评价标准。校企联合开发覆盖车工、铣工、钳工、电工4个核心岗位的《能力认证图谱》,将企业工艺规范、生产要求等12项关键指标纳入考核。二是新创“三阶式”评估流程。在课程阶段,由企业远程监控实训过程;在项目阶段,校企“双考官”进行现场评审;在岗位实习阶段,植入岗位胜任力雷达图。三是签发“双编码”认证证书。证书通过“学校证书编号+企业认证码”绑定,获得“双编码”认证证书的学生能够获得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宜宾三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合作企业直接面试录用的机会。“双认证”评价机制实施后,毕业生优质岗位匹配度达80%,核心技能评价吻合率从38%提升至73%,真正打通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凝心聚力,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攻坚战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系统解决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层次衔接不畅、产教融合不深、教学情境失真的核心问题,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就业率、稳岗率、企业满意率不断攀升;名师工作室、产教联合体、精品课程不断涌现,发挥了标杆引领辐射作用,职教同行组团到校学习经验。学校先后获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院校、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二阶段建设院校。

  (温明勇 韦露 李思进 王伟)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打赢“四大攻坚战” 培养智能制造人才 温明勇 韦露 李思进 王伟2025-08-25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