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8-25 星期一
理实同频·校企同育·人智协同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思政课“致用”育人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倾尽全力办好思政课、让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是“因湾区而生、依湾区而兴”的广州职业技术大学肩负的重要使命。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是“学以致用”。多年来,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治校理政的重要工作,党委书记直管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开展“学以致用”的思政课改革;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曹群教授带领教学改革团队守正创新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理实同频·校企同育·人智协同的思政课‘致用’育人模式”。该模式锚定“致用”,把思政课育人与“学以致用”的校训、“实在、激情、乐业、和谐”的校园精神相融合,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办学属性、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特点,以“致用”系统重构教学,活用企业资源,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如何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获得内在精神动力。学校有效解决了以往思政课育人存在的“信而不笃”“价值悬浮”“场域割裂”等问题,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贡献思政力量。

  理实同频

  唱响学以致用的“奏鸣曲”

  学校认为,思政课教学的“致用”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说话、善于思考、善于行动”的“三善”能力。学校采取专题化教学、问题式讲授、项目化训练的教学方式,构建“理论可听、可信,实践可用、可行”的思政课育人新方式,有效破解了思政课育人“信而不笃”的难题。

  为了让理论课堂教学可听、可信,学校整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专题,研究重难点和学生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清理论逻辑。为了让理论课堂教学可用、可行,开发导向行动的思维实践性训练项目,开展“模拟面试”“模拟法庭”“大学生讲思政课”“辩论赛”“议事协商会”等课内实践项目训练;打造课外“社团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的“手语协会”“‘木棉红’党史研学社”“有情泉义工团”“青年法学社”“龙狮协会”“辩论协会”“明德青年社”7个学生社团,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其中,“手语协会”开展公益服务200余次,培训覆盖5万多人次,多次获得广东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广州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打造了“社团里的思政课”。坚持把红色文化作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基,建成28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校内建有“华侨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文化广场”,推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成长,打造了“场馆里的思政课”。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组建100余支“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三下乡”团队赴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支教、支农服务,把课堂搬到乡野,让技能扎根泥土,在实践历练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脉,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职教动能”,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

  校企同育

  演绎知行合一的“协奏曲”

  学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善用企业育人资源,汇聚校企育人合力,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传承工匠精神,立报国之志、践报国之行,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深度转化,解决思政课育人“价值悬浮”的问题,达到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目标,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构建校企共育协同机制。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在成立多个特色产业学院、组建多个跨区域性职教集团的同时,牵头发起成立由287家单位,400多名职教思政课教师、职场英才、大国工匠、企业家组成的“全国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联盟”,联合职教名师、工匠劳模、知名企业、学生实习企业等力量,构建“多主体育人、全场景浸润、强实践转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育人从“学校内循环”向“校企外循环”转化。

  优化校企育人生态。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抓手,通过将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与36家企业签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构建“资源互补、技术共享、人才共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制,不同专业选取合适的教学专题、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话语、叙事背景、教学素材与案例关联学生的专业,依专业开展“分众化”思政课教学活动。

  校企同上一堂思政课。协同企业导师开发“模拟面试”等职场实景训练项目,举办“思政圆桌派”“劳模大师有约”“企业导师面对面”等活动,并在各学院组建优秀校友“匠心”职业导师团队,通过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精神和“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刻内涵,促进学生“思政之学”与“职业之用”全程贯通,实现“实践—反思—升华”的育人闭环。

  人智协同

  共谱以知导行的“交响曲”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环境创新、以教学环境创新提升育人成效的思政课教育环境改革思路,推动人智协同,解决思政课育人过程中虚拟场域与生活场域、教学场域割裂的问题,实现知与行、学与做场域协同,让思政课走“新”又走“心”。

  建设人智协同育人平台,建构“师—生—AI”互动生长的思政课育人生态运行机制,开发“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学校设立“领航学院”(虚拟学院),建设“大思政课”。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院长,思政课教师与智能教师协同赋能育人生态,强化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嵌入,超越思政育人时空局限与单一主体经验,重构思政育人要素关系。学校建成思政课信息化智慧课室和思政课VR实训室,推进智慧教室、智慧教学与智慧学用一体化,与相关平台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助教,推进智慧教学与智慧学习一体化,80%的学生在智慧课室上课。

  打造智慧思政资源。学校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研发“中共党史系列”“改革开放系列”“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工匠精神系列”等人智协同、具身体验教学资源,打造“云上的思政课”。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发“重温羊城烽火——广州起义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学生在云端通过角色扮演具身体验革命场景,在不同场域的穿梭体验中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践行”的升华。

  经过10多年的改革实践,“理实同频·校企同育·人智协同”的思政课“致用”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毕业生因“适应性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思政课学生评教在学校文科类课程中排名首位,最高分为98分;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5%以上。曹群连续20多年指导学生社团“手语协会”,协会会员何敏颐毕业后继续从事手语公益15年并被授予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毕业生梁修飞用17年光阴将志愿服务从青春热忱打磨成终身事业,被团组织、全国青联授予2025年“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近5年,学校学生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近1500项,其中,学生在省级以上思政类竞赛中获奖80余项。此外,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实践团队”等奖项50余项。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在思政课“致用”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多个平台和项目获批立项,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团队负责人曹群主持或主要参加的平台和项目有:教育部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门教学创新团队、广东省高校思政课示范建设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曹群名师工作室”、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广州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等。依托多个平台和项目,学校开展“学术+科研+教研+平台”协同创新,开发了思政课“致用模式”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导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出版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教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理论成果,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关注问题库建设”项目入选广东省教学名师揭榜对象建议名单;团队成员在教学竞赛中荣获冠军,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推出“老广州新活力”“我的梦中国梦”“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潮涌新时代 湾区创未来”等示范“金课”;积极参与《思政讲习堂》《一门“新”思》等节目,打造思政课品牌,推广思政课“致用”育人模式。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学以致用”的校训,继续开展“大思政课”的“致用”育人模式改革创新,致力于培育更多心怀“国之大者”、兼具创新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奋力书写职业教育的“思政答卷”。

  (葛辉彰 张秀英 曾海宾 唐明明)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理实同频·校企同育·人智协同 葛辉彰 张秀英 曾海宾 唐明明2025-08-25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思政课“致用”育人模式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