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星期三
青岛理工大学
构建一流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育人体系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精神,着力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的工科人才。经过11年实践,共有数千名教师参与其中,成功打造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核心目标,聚焦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地方高校育人新体系。

  坚持“三全育人” 实现价值引领内化与课程思政融合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高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青岛理工大学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力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库,将科学家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工程伦理案例、时事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双路径教学方案。实现名师领衔、任课教师全参与的课程思政全覆盖,精准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完成以“名师引领、全面覆盖、辐射示范”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同时,大力推行“三导师制”:由学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夯实“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通过科研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强化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化。学业导师负责学术引领和科研实践指导,班主任关注班级管理和思想引领,辅导员协调综合指导与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聚力人才成长 助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

  青岛理工大学着力建设一流实践平台与资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与氛围。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与工具,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打造学生泛在化、沉浸式学习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现象,获得深刻学习体验。设计“基础实验→创新设计→真实项目”的阶梯式能力训练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支持学生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与全面提升。强化学科竞赛与实践项目结合:以学科竞赛题目为导向,优化实验课程设计,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开设实践类选修项目,如数学建模、力学竞赛与建模,开发在线竞赛资源库,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备赛,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积极推行全过程学业个性化培养,实施物理小班(30人以下)和理念小班(主讲教师+助教)两种类型,实施“小班化—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讨论、作业、过程性测试均计入总成绩,期末成绩权重不超过50%,以及开放式命题和创作型考试,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融学科交叉之力 实现“课程雁阵”振翅齐飞

  走进青岛理工大学的课堂,传统按部就班的课程体系已经被打破。教学团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基础知识,开设专题模块,设计跨学科内容,如“数学+人工智能”“物理+量子科技”,实现了学科交叉应用价值的强化。通过梳理“基础课程群”的核心知识点,构建多模态跨课图谱,理清知识脉络,使得学生知识根基更加稳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校以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与地方企业合作,将企业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如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青岛地铁建设中的实际工程案例。鼓励本科生进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际科研训练提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提供行业前沿视角,如与青软实训(QST)合作开设高智能移动技术、嵌入式技术方向课程。

  此外,学校还积极建设知识图谱与AI课程:基于基础课程内容,构建知识图谱,帮助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结构,支持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灵活选择学习路径。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课程辅助工具,如智能答疑系统、学习行为分析系统等,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慕课、虚拟实验、在线测试等资源,生成学习者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

  随着改革深化,青岛理工大学所构建的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育人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成果。学校成功出版教材10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教材2部。教学团队屡获殊荣:马鸿洋、李凯分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张民、陈丽娟等一批教师获评省、市级教学名师,王欣、李凯等一批青年教师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学生累计获得国家奖项200余项、省级奖项1000余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物理实验竞赛中表现突出。

  (马鸿洋 岳丽宏 孔亮 李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构建一流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育人体系 马鸿洋 岳丽宏 孔亮 李凯2025-07-02 青岛理工大学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