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在杭城的万家灯火中,我和几位好友与闫学老师在一起跨年。也就在这个夜晚,我们谈起这些年在闫老师的带领下,儿童阅读课程团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的行动、收获与困惑。闫老师认为,到了该总结与发表研究成果的时候了。果然,不到一年时间,新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闫学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在案头。捧读新书,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般的满足、欣喜和快慰,浑然忘记了劳作的艰辛。 这本书共分13个主题,内容涉及世界名著、古典名著、中外神话、中外民间故事、经典童话等作品,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年级“快乐读书吧”中的相关内容而定。每一选题下均由启读课、赏读课、创读课、赏析点评四部分组成,既清晰、完整地呈现了整本书阅读展开的全过程,又对设计的依据、理念、要点进行了精准的评析。 以启读课、赏读课和创读课构成整本书阅读的课程链,将整本书阅读进行课程化实施,是闫学老师提出的一个创造性观点。其中,启读课承担了“营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的任务,就像给了学生一份充满诱惑力的藏宝图,阅读就不再随意,而成为一种兴致勃勃的探秘阅读之旅。 赏读课的意义在于,提出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很难主动思考的问题,还通过梳理、对比、归纳等不同的阅读策略,揭示出这本书或这一类书最大的价值。如,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赏读课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人把林冲逼上梁山?”“他们为什么欲置林冲于死地?”这些问题在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经历、故事情节的同时,又揭示了作品主题。 赏读课重在“赏”,而创读课重在“创”。创读课强调学生多种形式和多个维度的创造性参与,鼓励和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与生活实践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相关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表达机会,激发创造力。如,在历险类世界名著的创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英国的鲁滨逊突然掉进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兔子洞,将会发生怎样奇幻的故事呢?”这一脑洞大开的问题是对前一阶段阅读的回应,也是方法的迁移——在赏读课中,师生共同梳理出《爱丽丝漫游奇境》和《鲁滨逊漂流记》在情节结构上的共性后,在创读课上学生就可以借助基本的情节结构,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属于自己的奇幻历险故事。 可以说,整本书阅读的课程链解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不想读、读不完、读不懂、机械读等问题。我相信,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奇幻、童诗童谣的纯真,以及民间文学的神奇与质朴……都将随着整本书阅读的开展而滋润、丰盈孩子的心灵,而这正是这些年来闫老师带着课程团队持续深耕儿童阅读的初心与动力。 当闫老师发现我在民间文学、神话故事和古典文学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便鼓励我进行深入研究。还记得我和学生共读《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日子。我以同名电视连续剧为兴趣的激发点,带领学生们开启了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之旅。 在启读课上,我们学习了章回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感兴趣的话题交流,提出值得探讨的话题,带着问题开启原著的阅读。在赏读课上,围绕大家最感兴趣的情节、最关心的人物,我们共同梳理、发现隐藏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背后的作品主题和意蕴。而在创读课上,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创造性地展示阅读成果,如表演课本剧、分享人物卡、绘制情节图等,提取阅读经验,并将文本内容结构化。当我们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时,学生们都惊讶于自己竟然能在一个学期中读完这样厚厚的两本书,并且读出了味道,读出了门道,也读出了创意。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通过提供一定的阅读策略,将书籍的意义、内涵揭示出来,彰显出阅读的价值,同时通过课程链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又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发出更多的力量,获得更充分的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理想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