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由江苏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首届船舶与海洋工程类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参赛队员对航行器进行调整。 江苏科技大学供图 (资料图片)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高校如何破解产教“合”而不“融”的难题,实现自身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本期我们共同关注。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凭借自身学科优势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正日益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作为江苏省唯一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特色高校,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与区域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国家战略导向,立足本校特色,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体系,打造高能级平台,才能成为科技策源地和产业引领者。 聚焦产业所需,强化“全要素服务”,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船舶海工作为江苏的重要支柱产业,虽具备规模优势,但在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环节技术攻关等方面仍面临“卡脖子”问题。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助力产业技术突破,关键在于构建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具体来说,要通过学科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推动科研任务向产业应用转化;整合创新资源,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转化路径;打破政产学研壁垒,营造要素汇聚、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学校聚焦船舶海工关键环节,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高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首席科学家工程”、推行“揭榜挂帅”机制,组建49家单位参与的产业联合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和党员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一批成果加快转化:超大热输入船钢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平波号”浮式防波堤、超薄晶硅太阳能电池、船用薄板矫平设备、绿色滚装船等成果相继落地,彰显高校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贯通育人全链,推动“全链条融合”,实现人才产业同频共振。行业特色型高校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协同育人、价值反哺的融合体系。要以企业需求为牵引,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将技术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共建实验室、产业学院等载体,使育人环节嵌入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实现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学校深化校企协同,与中船集团、江苏船协共建“3+N”产教融合联盟,成立“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船海装备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入选省重点产业学院并推荐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江南造船、沪东造船等龙头企业,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激发人才活力,学校推行“年薪制”、科研团队自主组建等机制,建立“基础薪酬+绩效奖励+成果收益”收入结构,最高可实现100%成果转让收益,极大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力。 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全力度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是突破学科壁垒、实现要素高效配置的重要形式。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实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必须高度重视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打造。要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共建,搭建实体与数字融合的平台系统;依托协同攻关,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能力的阶梯式提升;以平台带动技术突破,以技术牵引产业升级,构建从科研到产业的正向循环。 学校坚持平台先行战略,聚焦船舶海工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打造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依托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联合中船集团及龙头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围绕智能设计、绿色制造等方向持续攻坚“卡脖子”技术。牵头组建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打造协同创新闭环,服务长三角船舶工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建设“江苏省高技术船舶数智化设计制造重点实验室”,集中突破新能源船舶设计、智能建造等关键技术,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融入区域发展,拓展“全方位联动”,共建校地命运共同体。行业特色型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战略需求,通过系统融入地方发展,构建协同共进的校地关系。在空间上,推动校园、产业园区、城市社区融合发展,实现创新要素跨界流动;在制度上,建立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治理机制,打通校地间的人才与技术通道;在价值上,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增值链条,使高校真正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支点。 学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政产学研用命运共同体。牵头成立江苏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双高协同”平台,探索政策牵引、项目遴选、校企共育、技术验证、资本赋能、成果转化“六位一体”机制,打造“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体系,促进高校与园区双向赋能。服务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助力构建国家级船舶海工配套基地。作为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主导编制产业“十四五”规划及“五图六清单”,发挥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智库作用。 深化协同育人,推动“全周期培育”,锻造产业人才新脊梁。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夯实基础,以科技驱动创新,用人才引领发展。要打破课堂与实验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把学生培养嵌入产业过程,实现以用促学、以研促教。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既培养实战型人才,也产出高质量成果,让高校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学校紧扣船舶海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高地。坚持协同育人模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平台、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深蓝”双创品牌成果显著,90%以上的学生项目聚焦船舶海工,孵化企业20余家,融资超亿元。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62个专业对接船舶产业链,27个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中船集团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采取“项目制”“双导师制”等培养模式,重点培育总建造师、总工艺师等产业骨干,首批126名学生已步入定制化人才通道。 (作者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