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橡新AI(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在青岛科技大学启用。该平台通过数智化手段,服务专业动态调整、企业需求适配等八大产教融合核心需求,为该校擦亮“橡胶品格”育英才品牌注入了新动力。 “经过数十年育人实践,学校凝练形成了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为核心内涵的‘橡胶品格’,这是学校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橡胶品格’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橡胶品格’育英才人才培养特色。”该校党委书记杨天梅说。 破题“产教两张皮” 将“橡胶品格”融入人才培养 “传统培养模式下,教材里的橡胶配方还停留在20世纪,而企业早已用上了AI模拟硫化工艺。”该校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史新妍坦言。 作为亚洲唯一以橡胶为特色的高校,该校以“橡胶品格”为密钥,破解产教深度融合难题,将橡胶的柔韧性、延展性、耐久性等特性与学校文化相融合,赋予橡胶人格化象征意义,将耐挫力、专注力、创新力、应变力、协作力作为“橡胶品格”的核心内涵,深入推进校园特色文化浸润。 在课程重构中,“橡胶工艺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率先引入赛轮集团的“液体黄金轮胎”研发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企业真实的配方优化数据。同时,该校设立讲席教授岗位,探索与企业、地方联合引进、共同使用人才,打造校企人才引育共同体。讲席教授、益凯新材料总经理王正等行业专家不仅要为学生授课,还要带领学生参与年产5万吨的EVE胶项目攻关。 解题“千人一面困境” 三螺旋模式激活个性成长 化工学院化工实验231班学生杜向阳的课表有些特别。上午,他有“化工工艺学”专业核心课;下午,则要泡在化工过程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攻关“工业级精馏安全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工厂环境,学生可在实验室安全地操作各类危险单元实验,直观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这是该校践行“橡尚橡卓橡新”三螺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该校开创了崇尚美德、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橡尚橡卓橡新”三螺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创新驱动”的螺旋递进育人关系。“我们构建了‘橡尚’特色育人体系,系统推进‘橡胶品格’特色文化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实施了‘橡卓’智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打造高水平专业体系、立体化课程教材体系、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橡新’AI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招生、培养、就业工作链条化推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该校副校长罗细亮介绍。 “橡新AI”平台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验数据、竞赛表现、企业实习评价等200余项指标,对学生进行分层画像,为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参考。 答题“质量评价单一化” 构建数智化闭环保障体系 在该校教务处,大屏幕实时滚动着“数智橡度”系统的分析数据,系统实现“五育”并举,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对某项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发出预警。这套覆盖“行业标准制定—教学资源支持—全过程监控—多主体多维度评价—大数据分析诊断—反馈及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塑造”的闭环体系,正破解人才培养中质量评价单一化难题。 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优势,该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积极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融通全终端、全资源、全受众、全过程、全数据,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多维度“数智橡度”人才培养保障新体系。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学校加强与橡胶、化工头部企业协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持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青科大模式’升级版,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形成了‘教源于研,而胜于研’的良性循环。”该校校长陈克正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校通过科研成果或核心技术支撑上市的公司达到9家,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专利转让数位列第37位。建校75年来,该校为社会输送了35万余名毕业生,目前国内橡胶轮胎生产企业的技术总工及以上人员近70%毕业于该校,形成了独特的“橡胶人才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