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民办高校”)以其独特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崭露头角,肩负起服务产业升级和提升育人质量的双重使命。产教融合作为打通教育与产业壁垒的关键路径,正成为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人才的核心驱动力。 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是教育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度交融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涵聚焦于目标导向性、过程实践性和主体协同性三个维度,三者共同构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坚实理论基础。 目标导向性:战略驱动的动态适配机制。民办高校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需求感知—动态调整—精准供给”的全链条育人响应体系。当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绿色低碳战略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对人才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民办高校需借助产业技术图谱分析、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等科学手段,精准洞察产业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布局,淘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增设契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并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确保教育供给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与产业需求实现动态平衡。 过程实践性:情境学习的能力转化路径。产教融合育人注重创设真实产业场景,搭建“问题—任务—解决”的完整学习闭环。在实践中,将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前沿技术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双方携手开发项目制课程、编写双元教材,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成果实施。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的局面,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和能力的快速迁移,完成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到实践主动创新者的角色转变。 主体协同性:多元共治的生态构建。打造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是产教融合育人的关键。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调配的主导作用,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为产教融合搭建良好的制度框架。高校凭借学科与人才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企业作为产业需求的直接承载者,及时反馈市场动态,开放实践平台。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标准制定、资源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民办高校推进产教融合育人,需要从空间、模式、资源、机制等多个维度开辟创新路径。 空间维度:职场情境再造,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生产环境、管理标准、技术规范全面引入校园,打造集“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实践育人空间。这并非简单的物理环境复制,而是通过技术标准的精准落地、生产流程的深度渗透、管理制度的完整植入,为学生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沉浸式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具体来说,在教学环节,课程内容紧密跟随企业技术发展步伐,实现动态更新;实训环节依托企业级先进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实操中巩固理论知识;研发环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校企联合技术攻关。 模式维度:定制化培养,强化跨界融合育人。定制化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目标,强调校企深度协作,共同制定契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将岗位技能要求、前沿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高校与企业组建双导师团队,高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实践技能,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运营实际紧密贴合。学生入学即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围绕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学用一体”的培养成效。跨界融合育人模式致力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跨专业课程模块,并围绕产业复杂项目需求设计综合性教学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的交融与碰撞,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现代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资源维度:协同整合,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资源维度的创新以协同整合为核心策略,通过优化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资源配置,提升产教融合整体效能。政府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激发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高校深入推进内部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企业积极开放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与项目机会。同时,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校企在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领域的共建共享。通过资源的协同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机制维度:闭环管理,实现持续优化升级。构建“需求调研—方案制定—过程实施—效果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是确保产教融合育人工作长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关键。要深入开展产业需求调研,精准把握市场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明确育人目标与实施路径;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育人任务;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估育人效果;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优化培养方案与教学过程。此外,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互通,确保各方及时掌握产业动态与育人进展。 (作者系长春建筑学院副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