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建议的背后其实指向最朴素的道理——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并主动持续学习、大胆实践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发文,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送上报考建议,引起网友广泛热议。 这位机器人专家没有罗列专业薪资排行榜,没有计算就业概率,只是真诚地讲述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高考毕业生直面迷茫,找到属于自己的发挥空间。有网友精辟总结:“张雪峰指导你如何找到工作,王兴兴指导你如何找到自己。” 或许很多人早已习惯将志愿填报指导异化为精密的利益计算。在某知名志愿填报APP上,“毕业五年薪资预测”功能被置顶;在一些直播间里,“规划师”举起就业率的指挥棒口若悬河;在不少家长群里,广泛流传着“天坑专业避雷指南”。对比之下,王兴兴那句“你可以转专业,哪怕转不了,也一点问题没有”的坦然,反而成了清醒剂,引发网友强烈共鸣。 揆诸当下,太多的“成功公式”其实最终并没有导向理想的结果,王兴兴非典型的成长路径反而给了我们另一种启发。即便没有名校光环加持,靠着兴趣的指引和不懈钻研的笨功夫,一样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站稳脚跟。特别是在AI重构世界的今天,标准化的知识储备正在贬值,而源自内心的兴趣与扎实的实践能力才是“密钥”。不单单是王兴兴,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故事印证了这种观点。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有初中毕业就能设计电路板的“野生工程师”;在杭州的创业园区,有靠自学成为AI专家的外卖小哥。这些“非典型人才”的涌现,也在倒逼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提醒我们如何作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在这场关于志愿填报的讨论中,最动人的不是观点的交锋,而是价值观的重塑。王兴兴建议的背后其实指向最朴素的道理——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并主动持续学习、大胆实践。他建议喜欢拆装电器的学生可以去机械电子系,对智能原理好奇的同学大胆扎进计算机实验室。对于同学普遍面临的兴趣迷茫的问题,王兴兴建议“探索自己的多种可能性,多尝试,找到爱好点和擅长点”“不要局限于书本和论文”“多动手实践”。这不是在单纯传授技巧,而是提醒学生去重建认知世界的本能。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当下,正值高考志愿填报时期,网络上各种付费咨询服务五花八门。当我们焦虑“学这个专业好不好就业”时,不妨细想王兴兴给出的非功利性答案——“如果你的爱好恰巧也是你擅长的,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