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加梳理今年高校毕业季的校长致辞,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共性——校长们纷纷聚焦人工智能时代 ■ 从“技术赋能”到“伦理护航”,从“学科破壁”到“人文回归”,拥抱时代赋予的使命,敢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这是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近日,清华大学举行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李路明在题为《鉴往知来,智启新程》的发言中寄语学生,要主动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集中涌现和全面赋能的时代,用创新精神塑造未来,以人文精神把稳方向。 稍加梳理今年高校毕业季的校长致辞,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共性——校长们纷纷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从“AI不仅不会削弱专业价值,反而能极大释放人类创造力”,到“在AI的加持下,不断优化自身学习算法”,再到“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拼搏与奋斗,去迎接智能时代、引领智能时代”。这些致辞有温度也有高度,对学生满怀期待,希望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有作为,深刻把握创新规律、敏锐洞察创新机遇、积极培育创新品质。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发展成就斐然,很多技术已处于领跑地位。今年被称为“AI终端应用爆发元年”,AI热度升温。在这种背景中,很多高校校长在毕业致辞中谈论这一话题,实属顺理成章。 有观点认为,在AI时代,要么与AI同进化,要么被AI边缘化。面对新技术潮涌的时代趋势,唯有心中有“数”、顺“势”而为、乘“智”而上,才能更有作为。在AI时代做奋发有为的创新者,这是毕业生的时代选择。那么,新时代青年从校长们的致辞中,能够汲取哪些智慧力量? 其一,积极拥抱AI时代。AI发展离不开创新、创造,而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在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赛道,扎根深耕,勇于创新,将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创新之路不可能平坦如砥,而是充满曲折和风险,为此需要青年耐得住寂寞。正如有校长所称,“只有保持追求真理的热忱、不畏艰险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其二,理性看待我国AI发展。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然而,在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短板弱项。由此看来,我国AI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每个新时代青年都有理由自豪,但是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要保持清醒,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成就。 对待AI也要保持全面客观,既不能弱化AI,也不能神化AI;既要看到AI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AI带来的风险。正如有校长所称,“人类历史上,强大技术的运用常常给社会公平、伦理与公共利益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AI,你们能否坚持独立思考,能否坚守良知底线,将决定技术的应用是否向善。”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技向善,多想想“科技为谁而生”,多深究“数据背后的人”,才能在AI时代抵达新境界。 其三,把握AI带来的启示。近些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超千万,不可能每名毕业生都从事AI领域。但是,AI发展却为每名毕业生提供启示。有校长寄语,“面对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我们更当秉持开放包容之心,日新不辍、与时俱进,在变化中汲取改造世界的力量”“在AI时代的‘恒’与‘变’中,以立人立世之‘道’驾驭创新创造之‘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应该说,每个领域都面临“恒”与“变”、“道”与“术”的考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守正中创新,在永恒中应变,才能在岗位上取得成就,实现出彩人生。 在毕业典礼上,还有大学校长分享了关于算法、数据和算力带来的人生成长新思考,并送给学生三份“锦囊”——“算法锦囊”“数据锦囊”“算力锦囊”。其实,每位校长的致辞都是“锦囊”,每个“锦囊”都能在人生路上派上用场,关键是如何用好“锦囊”。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新时代青年置身于AI时代的浪潮,拥有难得的机遇,也拥有广阔的舞台。从“技术赋能”到“伦理护航”,从“学科破壁”到“人文回归”,拥抱时代赋予的使命,敢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这是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做负责任的行动者,在奋斗中奔赴山海,人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必能绽放光芒。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