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物电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党建引领、‘三位一体’、创新融合”这条主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范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党建育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度融合,物电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范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强化使命担当 物电学院始终将党建作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学院党委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总要求,创新实施“党建+”育人模式,通过“党建+学习”“党建+研讨”“党建+答辩”“党建+文化”“党建+服务”五大路径,将党的理论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学院现有5个党支部,通过微党课比赛、党史学习研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等活动,引导师生将个人成长与党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在“党建+文化”活动中,师生共同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以“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为主题设计课程案例,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近5年,学院教师党员获得省级以上表彰20余项,学生党员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党建育人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师生的学习与实践。 “三位一体”:打造协同育人机制,贯通实践渠道 物电学院创新打造了“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近年来,物电学院先后与岳阳市教育体育部门合作建立20余个优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教学场景;聘请了20余名中学物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直接参与培养方案设计、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指导;搭建了“课程—技能训练—竞赛—实践”一体化平台,指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物理教具展评等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效显著,近5年,物理学专业学生在国家、省级竞赛中获奖120余项,其中包括全国“格致杯”物理教学技能和自制实验教具展评活动一等奖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20余名学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给予了好评。 创新融合:构建思政体系,助推人才培养 物电学院构建了“三层次、四融入、五聚焦”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聚焦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个性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体系的构建确立了“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坚定信念、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优秀师范生”的目标。 “三层次”是指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构建“思政融入、师风引领、教学相长”的三层次思政体系,形成递进式育人链条。“四融入”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中,融入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民立场和仁爱之心,在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师生互动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覆盖。“五聚焦”是指在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中,聚焦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个性化发展、知识的广度、能力的深度和素质的温度,让思政教育开花结果。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从物理学史、社会热点、教育改革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开发覆盖全课程的思政案例库。近年来,学院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3项,教师团队在课程思政竞赛中获奖10项,学生发表思政主题论文20余篇,课程思政的“活水”无声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成果显著:尝试变轨超车,实现辐射引领 基于“党建引领、‘三位一体’、创新融合”育人模式的牵引,物电学院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物理学专业于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24年成功获批物理学学术硕士点;近5年,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5部,立项国家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高水平科研、教研论文100余篇;专业负责人教授李科敏在全国范围内作专题报告20余场,团队成员多次在湖南省物理学会、课程思政研讨会上分享经验,相关模式被多所高校借鉴推广。 物电学院正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师范教育”融合路径,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李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