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星期四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助力师生成长

  为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化—融合课程项目化—特色课程社会化”三级进阶体系。通过潍坊风筝彩绘等典型案例,形成“双线驱动+五维评价”实施机制,实现学生审美感知、健康行为等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为新时代课程改革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打造实践路径:构建三级进阶课程模型

  基础课程模块化。将原有的单一学科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如乐理识谱、绘画技巧、运动技能等。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课程中引入非遗文化元素,例如美术课程嵌入“潍坊风筝纹样”模块,解析几何对称规律;体育课程增设“杨家埠民俗游戏”单元,传承蹴鞠、空竹等传统技艺。这些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完成这些模块的学习后,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融合课程项目化。在基础课程模块化重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融合课程项目化实施。例如,组织“风筝彩绘与数学几何”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上绘制风筝时,结合数学课程中的几何知识,理解风筝结构的对称美与平衡原理;开展“民俗游戏与体育健康”项目,将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同时学习健康知识。以“运动中的美学——啦啦操创编”项目为例,将艺术与体育深度融合,通过创编啦啦操,学生不仅能学习舞蹈动作,还能深入理解运动中的美学原理。

  特色课程社会化。以“乡村艺术墙绘行动”项目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墙面的艺术绘画,融入杨家埠年画等6类非遗视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墙绘设计,使作品既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又不失传统韵味。该项目融合了美术、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邀请当地艺术家和村民共同参与乡村艺术墙绘的设计与实施,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育人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墙面的设计与绘画,还要进行历史文化调研、村民需求访谈等工作,全面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明确实施策略:优化机制创新保障

  建设“1+X”教师共同体,实现双线驱动。建立“1+X”教师协作机制,即1名艺体骨干教师为核心驱动线,3—5名跨学科教师为协同驱动线,双线联动组建跨学科备课组,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既包含艺术、体育元素,又融入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区级教研组引领课标解读与案例剖析,完成3个课例研发;校级教研组进行校本化实施策略研讨,每学期组织5次跨学科教研,参与跨学科教学合作,制定协同教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分工及评价方式,开发《跨学科教学设计》等12项工具包,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有效实施。

  构建五维素养评价体系。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从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文化理解、创新能力、团队协作5个维度进行评价。知识掌握维度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技能提升维度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理解维度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及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创新能力维度鼓励学生在项目中提出新颖观点、创意方案,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维度重视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通过五维素养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养,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实践成效显著:提供课程改革解决方案

  创新“非遗传承+社会参与”育人模式。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身临其境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非遗的独特魅力,还激发了他们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社会实践的跨越。

  形成可复制的教师共同体建设经验,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和资源共享,教师不仅加深了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案例,为其他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寒亭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艺体课程项目化重构,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知识的跨界融合,还创新了育人模式,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些实践成效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也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庄晓敏 刘丽沙 秦晓)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 10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助力师生成长 庄晓敏 刘丽沙 秦晓2025-05-08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