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市第4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成都高新区中小学第10届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上,学生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此次活动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视觉中国 供图
|
|
视觉中国 供图
|
随着ChatGPT和Sora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成为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擎。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新型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创新路径。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提出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赋能,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和研究课题。 前不久在天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校长分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提出:“我们要研究人工智能如何为教育赋能,更要研究如何为人工智能赋‘魂’。” 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深以为然。 目前的人工智能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尽管科学家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至少在目前,人工智能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自身是没有“魂”的。但我们在利用人工智能改造课堂教学、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服务时,是带有一定的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这个目标和价值追求就是人工智能的“魂”。人工智能没有自主价值判断能力而人有,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下的教育变革,它的“魂”实际上就是教育者的“魂”。 人工智能融合背景下的教育“魂”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为人工智能赋“魂”?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和把握。 1 守住底线 铸牢伦理之“魂”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用过程中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道德与伦理风险,甚至可能催生违法犯罪现象。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而数据和算法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违背道德和技术伦理的可能。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或通过人工智能感知软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模态信息数据,对学生大脑反应情况及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过分收集、造成学生心理乃至身体不适等问题;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可能造成敏感数据信息泄露、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甚至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等问题。 算法是设计者主观判断和价值理念的映射,如果在算法设计时被植入功利的教育政绩观,则可能导致教育形式化、学习路径被算法绑架而变得机械刻板、教育丧失人文色彩而陷入“唯数字化”的泥沼等问题。人工智能还可能生成包含意识形态偏见的文本,带来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可能为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和“刷课”“替考”等舞弊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其利弊效应取决于人的观念,故而在构建底层逻辑、输入数据进行大模型训练、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相关产品算法设计时,必须牢牢守住法律法规红线和伦理道德底线,铸牢伦理之“魂”。 2 尊重规律 锻造科学之“魂”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但是这个“提高”是有前提的——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思维和认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阶段逐步发展的,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体现出阶段性、顺序性、连续性、差异性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再强大,也不能揠苗助长。尽管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工具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类智力的发展,但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个体身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工催熟”可能会带来识字、计算能力的提升和考试成绩的提高等短期收益,但也容易造成儿童认知过载,影响其正常发育成长,扰乱学习应有的节奏,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更是有害无益。 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性。比如要遵循简约性规律,不能忽视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相结合;遵循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互相促进,做到知情意行相协调;遵循教育性规律,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育人相融合;遵循合作性规律,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抛开这些规律进行教学改革、技术革新,都是失之偏颇的,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遵循这些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还应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使当下的教学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诊断和个性化作业推送,可以克服现实中很多因素的制约,使因材施教理念更好地得以落实。总之,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必须尊重规律、顺应规律,锻造科学之“魂”。 3 育人为本 内塑价值之“魂” 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是育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同样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因此,强化其价值引领功能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其价值引领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应在哪些方向着力? 首先,应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上着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践情境和场域,亦有利于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助力改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被弱化的状况,补齐“五育”并举的短板。其次,应在引领素质教育发展上着力。人工智能应为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创新工具和路径,而不是被打造成“提分”的利器,加剧教育“内卷”。最后,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上着力。人工智能应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是以人工智能替代人脑思考,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时时处处依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要为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服务,必须内塑价值之“魂”。 在教育教学中,人工智能的“魂”与“能”犹如人的“德”与“才”。以“魂”驭“能”,方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加速前进,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我们在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之前,应该先思考如何为人工智能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