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药物化学教学团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药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探索,构建出既能有效提升跨学科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出高校药物化学课程建设的新生态。 突出基础课桥梁作用:重构课程内容,加强思政教育 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药物化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桥梁角色。在将课程打造成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荣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的过程中,团队多措并举,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 一是结合科研优势,创新引入中药研究进展,以药物结构为主线,将药化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等内容划分为“问世间药为何物”“探索药物的奥秘”“医药强国有我”3个主题,解构为理化性质、代谢反应等12个模块。这种结构化、情境化的课程内容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基于态度ABC模型,围绕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全球视野等5个课程思政建设指标,建设了涵盖药品质量安全、医药伦理、工匠精神、中药传承创新等具有思政特色的思政案例库。 三是构建了课程思政图谱,将思政教育系统化地融入教学,打造了“铺垫—引导—报告”递进式思政设计,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突出跨学科思维培养:搭建智慧平台,促进知识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的边界不断拓展,对具备跨学科思维的人才需求愈发迫切。在将课程打造成为省级一流课程的背后,是教学团队采取的一系列基于学生跨学科思维培养的创新措施。 搭建智慧课程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课程群知识图谱,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点,激发其对医药领域复杂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入思考图、结构化研讨等教学手段,增强跨学科知识点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了项目图谱,通过真实项目案例的引入与问题拆解,助力学生在多学科的交融中深化对药物化学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基于特色中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研发药食同源产品5款,实现课程知识、创新创业与中药传承创新的有机融合。 赋能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高阶能力 在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中,创新实践能力被视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近3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获国家级别A类竞赛奖励15项,这得益于团队提出的“人工智能赋能的PACE教学模式”,即线上自主探索(Pursue)、线下深化探究(Assimilation)、合作学习(Cooperation)与评价反馈(Evaluation)。 线上自主探索环节,学生借助课程群知识图谱巩固跨学科知识,智能体伴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助。线下深化探究环节,以问题图谱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支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对药物构效关系、优化设计等知识点进行内化吸收;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讨论和解答情况,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建议。合作学习环节,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为目标,积极探索与上下游课程的交叉融合。基于科研成果和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设计小组探究项目,项目内容突出科技前沿创新点和产业需求增长点,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在基础技能训练、科学研究训练、企业生产服务和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等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实现教学实效与人才需求的匹配。评价反馈环节,依托智慧教学工具和精准细致的量规体系,构建了“五点五维”评价反馈体系,“五点”是指开课前、课前、课中、课后及结课后5个反馈节点,“五维”是指情感、认知、互动、发展和总结反馈5个维度,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多元化评价。 教学团队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项目图谱的建设,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深化,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团队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实践,深化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有效落实“三全育人”。新时代新征程,团队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课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教学研究和改革向更深层次、更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药物化学课程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足‘五育’并举,生物与医药‘一体多维、贯通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Z2021151]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三阶四驱式’培训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课题编号:24PX0404]阶段性成果) (秦洁 孙文龙 赵倩 庞秋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