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绘教育强国新图景 本报评论员 2024年,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而言,是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对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方向更加明晰。 这一年,从民生保障到服务国家战略,从国内到国际,全社会协同发力共同书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回答好教育为谁服务、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出台,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夯实法治根基;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大幅增加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提高奖助学金标准。这一年以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我国教育事业在保障基本、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强国建设,非一校一域之力所能独擎。从更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下大力度调整学科专业,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系统改革,再到以“教联体”为抓手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无不彰显着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协同发力。凝聚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加深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更加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完善,凝聚起了全社会共同建设教育强国的更大合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更为稳固强劲的社会支持。 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是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目标,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从召开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到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再到召开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教育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与合作精神。拓展教育强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洞悉国际影响力与教育政治属性的逻辑关系,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与全球治理背景之中加以考量,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布局中占据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2024年,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全社会同心同向发力,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教育正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着重要力量。一个个成就不仅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将继续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夯实民生保障力 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事件回顾: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求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4月,教育部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严查各类跟招生入学挂钩、关联收费行为。10月,《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印发。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获表决通过…… 李廷洲 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提升民生保障力,意味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我国教育的民生保障力进一步提升,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取得重要进展。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事关每个家庭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以提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点,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前瞻研判义务教育需求变化,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加大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向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在我国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这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关系广大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民生工程。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获表决通过。学前教育法明确了政府主导和保障职责,巩固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为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筑牢规范管理底线,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为了整治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行为,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教育部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4月,教育部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排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要求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是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关心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5月,教育部部署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新学年,全国多个地区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增加到了15分钟,成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措施。11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前移防控关口,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积极关心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与家长认识水平和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做好教育民生保障,破解急难愁盼问题。10月,《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发布,明确扩大奖助学金政策覆盖面,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其中本专科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每年6万名增加到12万名,奖励标准由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更加暖心便捷,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资助中获得自强不息的前进动力。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为支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教育部通过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等,全力助推毕业生实现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还需久久为功。面向未来,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布局,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待。要持续优化教育生态,继续深入治理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行为。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服务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持续深化改革,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时代之问,回应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要。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员) 强化社会协同力 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事件回顾:2月以来,教育部与辽宁省、吉林省、河南省、福建省、湖北省多地开展部省会商。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办2024年重点领域校企供需对接活动。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罗仲尤 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也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教育领域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进一步明晰主攻方向和措施路径,最大程度上汇聚全社会办教育的合力。 进一步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集中交汇点。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提升高校社会协同力的内在要求。教育系统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特别是通过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建立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7月,教育部组织召开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加快推进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关键支撑。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办2024年重点领域校企供需对接活动,促进重点领域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前适配,有效服务重点领域及相关行业、区域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教育部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行再落实再部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为重点,积极呼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发展体制和科研组织机制,汇聚更多有利于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创新要素和科教资源。 进一步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间的纽带联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关键环节。2024年共撤销1670个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兴起,深度交叉融合专业开始转型升级,让专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以产业为导向的专业布局新态势逐步形成。9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聚焦产教融合这一核心任务,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推动,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迄今为止,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共同支持“双一流”高校联合中央企业建设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共同推进支持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聘任了2万多名来自企业的教师。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有力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之间的深度对接。 进一步重视部省战略合作,深化部省会商机制创新。教育系统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越强,社会协同力也就越强,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2月以来,教育部与辽宁省、吉林省、河南省、福建省、湖北省多地开展部省会商,围绕战略协议实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对各地找准教育强国目标定位和战略支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谋划教育结构布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9月,教育部、江苏省携手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带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协同布局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完善。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育人资源,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1月,教育部公布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北京市朝阳区等97个县(区、市)入选。5月,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纵深推进,教育场域载体不断拓宽延伸,既全面落实了实践育人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培养,又通过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共同担负起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 2024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社会协同力大幅提升,汇聚社会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由于社会系统中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任何单一主体都难以独自完成重大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多主体良性互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协同力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也是各种力量的矢量和,围绕核心目标同向发力、协同运作至关重要。 展望2025年,要做好“办学能力高水平”与“产教融合高质量”互促互赢、同向同行,持续做好“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这篇大文章。要进一步发挥“双一流大学”的国家队作用,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高科技企业融合发展。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等要出典型、出经验,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要凝聚更加强大的社会协同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势能”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动能”,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能力。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彰显国际影响力 贡献更多中国教育智慧 事件回顾:1月,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10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上海举行。11月,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 薛二勇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024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从教育数字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全方位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以教育数字化打造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动能,形成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优势。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召开,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式上线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大会展示了我国数字教育领域最新成果,对搭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全球教育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在国家平台深度应用、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推动中国数字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依托高质量教育资源和迅捷的传播平台,显著提升了我国教育数字化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国际影响力。 职业教育积极“走出去”,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的“生力军”。目前全国27个省份的200多所职业院校与7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4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我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开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未来非洲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重点职教合作项目,区域职教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召开,搭建起全球职业教育界交流分享的全新国际平台。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协作、实习实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经验,通过“走出去”,不仅为合作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分享了中国职教先进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和设备资源,也成为中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载体,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2024年,我国积极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吸引了153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其中国际学生近4万名。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开设341门次全球融合式课程,推出10个全球融合式证书项目,学习者近2540万人次,与全球30余家知名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合作搭建了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沟通渠道,学习资源建设成为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形成了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格局,迅速培养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有力推进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有机融合、大学与产业行业的结合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经验,彰显了国际影响力。 未来,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要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优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挖掘、基础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推进。 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构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教育数字化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泛在化学习环境,推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为国际教育提供创新型资源。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发高质量、多类型教育资源,打造全天候公共服务平台及世界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引领世界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 依托“鲁班工坊”等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国际教研模式,积极运用前沿科技、赛事、评估,为培养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市场产出。共建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深化国际合作贡献力量,促进生产能力提升,构建全球制造业生态体系。 分别提升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积极关注国际教育评价和基础教育改革全球议题,塑造中国基础教育的品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