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思政设计框架
|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特色化专业办学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仿真等人工智能技术,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以“山区情怀,行知精神,玩教融合”为核心的发展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幼教人才。 以思政教育为魂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育人目标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熟悉城乡学前教育的教师,更强调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备行知精神和卓越发展潜质的教育人才。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课程教学大纲都要求融入课程思政要求的相关内容,做到“课课有思政”,重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将学前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社会担当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认同和践行新时代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学院在课程设置及各科的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科平台课程中融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以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通识平台课程中围绕法治意识,深入理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使学生对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广泛认知和深刻理解,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通识平台课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活动,充分发挥育人实效。例如,“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凝练了“两性两心为主线,九育九色融思政”为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如图所示: 在整体的课程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科学素养、职业精神、师德情怀、社会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强化未来幼师群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用大生命观、大爱精神敬佑生命、关爱幼儿;增强学生热爱幼儿、热爱祖国幼教事业的专业情感,使学生树立为幼儿“完整成长”服务的专业意识,为将来所从事的幼教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特色教育为本 教师教育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山区情怀,行知精神,玩教结合”为核心,创建“山区+”特色的发展思路,并通过系列特色课程、特色活动和特色社会服务支撑、培育和发展特色。 特色课程涵盖“山区+”系列学前教育特色课程、行知系列教师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技能选修模块课程等。“山区+”系列学前教育特色课程包括山区学前教育调查实践、乡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农村教育专题等。行知系列教师教育课程包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等。特色活动主要是指“行知文化”系列活动,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形成了行知研究成果、视觉符号、办学理念、品牌社团、系列活动、社会实践等,构成了独特的“行知文化”并深刻影响师范生成长。特色社会服务是指在“深入丽水、了解丽水、研究丽水、服务丽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玩教结合”校地协同的模式,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学院自身发展拓展了社会资源。 以数字赋能为引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教育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根据学前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紧紧围绕“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专业核心素养,按照“系统设计、模块构建、融合培养”的思路,构建了“四平台、三维度、两修学和一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四平台”是指通识平台课程、教师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和实践平台课程,“三维度”是指本体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修学”是指每个平台提供了选修和必修两种方式,“一模块”是指专业技能课程采用模块化选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数字课程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岗对接,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开发和引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等,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数字课程包含大量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在线测试、讨论、作业等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学习数字课程,实现自主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多年来,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积累了有益的办学经验。未来,学院将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赵军海 张丽)
|